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第1/2页)

    因为南宋的临安实在太舒适,太美好了。杭州城区在北宋中期已达四五十万人口,因金兵屡次烧杀,人口锐减。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南宋后期临安已经是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毫无疑问,南宋临安是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城市名列12、13世纪世界之首。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建和改建,南宋末年除城内规模庞大、豪华壮丽的皇城,还在凤凰山左右翼陆续建造了太庙、景灵宫、万寿观、东太乙宫、郊坛等礼制建筑,周围布满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殿。

    《梦粱录》载,杭州到南宋末年,城中已无空隙之地,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以致巷陌拥塞,街道狭小,行人走路都感觉很不方便。现在的杭州城亦是高楼林立,极目远望犹如水泥森林。其时的临安,已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日本、高丽、东南亚以及某些毗邻的亚非国家和地区,纷纷遣使或派商人到临安。日本、高丽的僧人、文人,更是视临安为心目中的“圣地”。

    临安佛道之盛甲于天下,京城内外寺观庵舍达五百所之多。道教也在定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兴建了近三十个宫、观。僧侣道士人数极为庞大,其中灵隐寺最盛时,寺僧多达1700余人。现在杭州仍有不少寺庙,西湖边经常可见游览的僧人。城市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城郊建设同样一日千里。“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繁华程度登峰造极。

    临安城西的西湖,经过历朝不断修整和逐渐充实,湖边园林别墅遍布,贵宅宦舍,列亭馆于水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这就是时人诗句中“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风景布局。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用苏东坡“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来形容,正谓是也。

    南宋人就说杭州胜景,全在西湖,这地方的居民,颇有闲情逸致。现在的西湖畔仍然是杭州人的消闲之地。南宋临安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其中丝绸纺织、陶瓷、印刷、酿酒、造船、文具及军器等工业称雄全国,很多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工匠。《马可波罗游记》载:“这个地方经营的手工业,有十二种高于其他行业,每一种工艺都有成千个铺子……”几乎每一类商品都有专门的作坊,如少府监中的文思院分上下两界,上界造作金银珠宝各种精巧器物,下界则专门制造以铜铁竹木为原料的普通用物。其中又根据专业分成棱推作、镀金作、玉作、玳瑁作、扇子作、犀作、捏塑作、雕木作等30余作。私营手工业也是如此。

    南宋初始皇城建筑力求俭省,不事奢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开始大规模礼制建筑修建,杭州太庙遗址广场这个出土的龙纹石柱础,可见当年建筑之豪奢精致。《乾道临安志》记载杭人善于经商,《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四百十四行(一作四百四十行,远超出传统“三百六十行”),达到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远非前朝所能望其项背。在临安城中流行着这样一句俚语:“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这是经商之风盛行的生动写照。

    这里的商业完全突破传统坊市制度,大小铺席,没有一间虚空的房屋,可以说没有一家不做买卖的。居民密集的闹市区更是店铺林立,仅御街中段有店名可考的大店就达120余家。长达数千米的御街,形成了多个商业中心。珠玉珍异、花果时新、异域奇器全部集中在这里,琳琅满目,可谓“万物所聚”。

    繁忙的商业活动,密集的人口,以及各地不断涌入的游客促成了城市笙歌处处,宴饮不断。饭店、酒楼、茶肆、歌馆、瓦子、客栈一应俱全。当时临安的酒店,第一等大型酒店称为“正店”,正店集中在闹市区,主要为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