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第2/2页)

层顾客服务,全部是装饰华丽豪华的高级包厢和雅座。到了晚上,整个酒楼灯烛辉煌如同白昼。太和楼是一家宏伟壮丽的官营大酒楼,设有三百间包厢,完整建筑面积在五千平方米以上,酒楼中有上千名工人在从事酿酒等工作。酒楼每天的高档客人达三千人左右,而要招待好这些挥金如土的豪客,酒楼有“金钗十二行”,她们以舞乐为客人饮酒助兴,让顾客乐不思蜀,满意而归。

    兴旺发达的各色行业为众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发迹的机会,谋生的、寄食的、钻营的,熙来攘往。当时临安著名的大店铺,不仅经营品种繁多,而且注意经营品种随季节而不断变换,店铺的营业时间已完全突破了过去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会,日入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的规定,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开始稀少;而到五鼓钟鸣,卖早市的人又开店营业了。一些位居热闹区域的饮食店,更是通宵买卖,顾客来往不绝。商人们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十分注意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一些大店铺不仅经营品种繁多,而且注意季节时令变换。茶楼冬天添卖七宝擂茶、葱茶;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等。为了吸引顾客,常请艺人讲史或说书。只要顾客有需要,商家便可以提供,如私人养马,则每天有人提供草料;养狗,则提供狗食;养猫,则供猫喜食的鱼鳅;养鱼,则供小鱼小虾。

    南宋临安汇集豪华、奢侈、高雅等诸多元素,是当时一切雅美精致的中心,现在人们只能凭借断章碎片遥想当年。临安的海外贸易非常兴盛,商人收购国内绫锦奇玩手工艺品,到海外换取珍珠、犀牛角、香药、骏马等物,可获利几十倍。有些人因此成为城中屈指可数的巨商。

    杭州文艺之风极盛,街头时常可见在地上作画的街头画师。南宋临安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绍兴画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不逊于北宋东京宣和画院。南宋临安既有主管全国文化教育的最高机构国子监,又有全国最高的学府太学,最盛时有学员2000余名。这里还有中央兴办的武学、宗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全国性学校。乡校、家塾、舍馆、书会等教育机构繁荣,达到了家能著书、人知挟册的程度。

    临安城内外有瓦舍二十多处,百戏之人数千,数量和场所的硬件设施等方面,远远超过北宋东京。但仍留有汴京遗风,过去流行的玩意重新发展起来,既适合宫廷贵族、富商豪民的游玩,又投合都会小市民无聊时的消闲,于是话本、百戏、鼓子词、诸宫调、队舞、小说、杂剧、大曲……应有尽有。“百戏伎艺”的总数达到了六七十种。武术、相扑、弈棋、龙舟竞渡、球类、投壶等娱乐性的体育竞技项目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临安的“百戏杂陈”传承千年,今日杭州的戏曲爱好者也会不加粉饰即兴表演。弈棋在临安极为风行,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均喜好这一活动,以致出现了一种专门以陪伴富贵人家子弟下棋等为职业的阶层,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闲人”(又称“食客”)。舞蹈技艺在南宋达到了新的高峰,《武林旧事》列有宫廷大曲舞103种之多。周密《癸辛杂识》中详细记载了手、袖、眼神、身段、步态和舞蹈队形等9类63项动态舞式,名目繁多,前所未闻,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舞蹈之盛。杭州山间跑酷的年轻人大概不会想到,早在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就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曾经有官员向皇帝反映要求禁止“胡风”流行。

    临安的繁荣,促使人口不断地向临安集中。一些富有的地主、商人、官僚和士大夫也纷纷聚居临安。《梦粱录》中多次记述:“杭城风俗,侈靡相尚”,“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当时临安官员、文人一次宴饮费用,往往要花费十金。妇女首饰最差的,价值也要花费十万。不惟富家为之,中产之家亦极力跟风模仿。当时的雅致繁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难以想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