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零三章 吃货的天堂(二) (第2/2页)
流传着苏轼的《猪rou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rou,价贱如泥土。富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祐四年(1089),苏轼又至杭州任职,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工程完成后,他如法烹制猪rou来慰劳民工,大家食后,感到此rou酥香味美、肥而不腻,遂尊称为“东坡rou”。从此以后,“东坡rou”成为杭州的一大名菜。 宋代以鹅、鸭rou为主料制成的莱肴也较多,见诸文献的有熬鸭、八糙鹅鸭、白炸春鹅、炙鹅、糟鹅事件、鲜鹅鲊、煎鹅事件、煎鸭子、炙鸭、熬鹅、盐鸭子、五味杏酪鹅、间笋蒸鹅、鹅排、小鸡假炙鸭等。 牛rou类菜肴,见于宋人文献记载的有牛脯、煮牛rou等。洪迈《夷坚支丁》卷3《郑行婆》中对其烹制方法有所披露:合州城内有一人名叫郑行婆,自幼不饮酒、不吃荤,只是默诵《金刚经》,未尝少辍。绍兴年间有一年春天,她因往报恩光孝寺听悟长老说法,中间路过屠夫的家门,只见居夫在切割牛rou,她遂对同行的人戏语说:“以此rou切生,用盐醋浇泼,想见甘美。” 鹿与羊一样,同样被宋人视作食补的佳品。除鹿茸用作药物外,宋人还往往食用鹿rou和鹿血等。苏颂《本草图经》卷13《兽禽部·鹿茸》载:“近世有服鹿血酒,云得于射生者,因采捕入山失道,数日饥渴,将委顿,惟获一生鹿,刺血数升饮之,饥渴顿除。及归,遂觉血气充盛异常。人有效其服饵,刺鹿头角间血,酒和饮之,更佳。其rou自九月以后,正月以前,宜食。他月不可食。”又,周煇《清波杂志》卷3《乳羊》载:“士大夫求恣嗜欲,有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其残物命如此。” 以飞禽走兽制成的野味亦非常丰富,菜谱中常见的有清撺鹌子、红熬鸠子、八糙鹌子、黄雀、辣熬野味、清供野味、清撺鹿rou、黄羊、獐rou、润熬獐rou炙、獐豝、鹿脯等二十种左右。 拨霞供是南宋时流传于江南地区的一道以兔rou为主料的风味菜肴。野兔rou被宋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 如苏颂《本草图经·兽禽部》卷13载:“兔,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rou补中益气。然性冷,多食损元气,不可合鸡rou食之。”在宋代以前,它多被制成兔羹、兔酱、兔脯等食用;至南宋时,人们又创制了“涮”的烹调方法。据林洪《山家清供》卷上载:从前去武夷六曲游览,拜访止止师,正好遇上下雪天,在路上获得一只野兔,但没有厨师烹制。止止师说:按我们山里的吃法,是将兔rou薄批成片,用酒、酱、花椒浸润一下,然后将风炉安放到桌上,烧上半锅水,等水开一滚之后,再将筷子分给每个人,让他们自己箝夹兔rou浸到滚水中摆动汆熟,吃时按每个人的口味蘸佐料汁。于是,大家就按止止师说的这个方法做了。食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营造了一个团聚欢快的气氛。回京以后,大家又将这种食法扩展到猪rou、羊rou。 有学者认为,后世盛行的“涮羊rou”当渊源于此。蛙rou是宋人喜爱的野味之一。蛙,民间俗称虾蟆、田鸡、石撞等。朱彧《萍洲可谈》卷2载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东等地的南方人喜欢吃蛙rou,由此遭到来自中原地区的人的讥笑。 而在南方地区,尤以杭州人食蛙最为知名。据彭乘《墨客挥犀》卷6记载,沈遘在杭州为官时,以蛙能食庄稼中的害虫,因此严禁大家捕杀,但从此蛙也不复生。等到沈遘离开杭州,当地人又像过去一样食蛙,而蛙的生育也因此愈加茂盛。以至有人认为,这是天生给人吃的。 南宋时,宋高宗亦曾申严禁止,但都人实在喜欢吃蛙rou,其风无法刹住。有一些不法商人,甚至将冬瓜刳开,将蛙rou放到里面,然后送到食蛙者的家中,时称为“送冬瓜”。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一些城郊的市民以捕蛙为业,获利颇丰。成都人同样如此,以为珍味,每年夏天,山里人夜持火炬,入深溪或洞间,捕捉大虾蟆,称其为“凤蛤”。用各种佐料和酒炙之,称“炙蟾”。亲朋好友更相馈送(张世南《游宦纪闻》卷2)。 蛇rou为南方人喜爱的野味之一,广南地区更是如此。朱彧《萍洲可谈》卷2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东岭南地区的居民喜欢吃蛇rou,饮食店中常有蛇羹出售。又,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29载:“广西人喜食巨蟒,每见之,即诵’红娘子’三字,蟒辄不动,且诵且以藤蔓击其首于木,刺杀之。” 大文学家苏轼贬官惠州,曾派老兵到市中买蛇羹给妾朝云吃,骗她说是海鲜,后朝云得知自己吃的是蛇rou,立即反胃,恶心得大吐,结果病了数月,最后由此病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