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二十六章 庆元党禁 (第2/2页)
定为“伪学”。这年科举开考,试卷只要稍涉义理就造黜落,连《论语》《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书。太皇太后吴氏耳闻外朝的折腾,大不以为然。宁宗便下了一道“纠偏建正”的诏书:“今后台谏论奏,不必更及旧事“。不料韩党强烈反弹,殊死抗辩,宁宗不得不追改为“不必专及旧事“。 赵汝愚已死,朱熹成为韩党进一步搏击邀功的对象。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还捏造了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要求宁宗学孔子诛少正卯。于是朱熹落职罢祠。 公元1197年(庆元三年),伪学之禁不断升级,韩党规定自今伪学之徒不得担任在京差遣,并清查各科进士和太学优等生是否“伪学之党”。后来连官僚荐举、进士结保也都必须在有关文牍前填上“如是伪学,甘受朝典”的套话。 公元1197年(庆元三年)闰六月,朝散大夫刘三杰奏称:“前日伪党,今又变为逆党......”。刘三杰这篇对道学的声讨书,集以往谴责道学言论之大成,并把罪名升级为“逆党“,从而把道学之禁推向了高潮。公元1197年十二月,知绵州王沇上疏,“请置伪学之籍”,宁宗从之。 于是仿元佑党禁的做法,置《伪学逆党籍》,入籍者有五十九人。其中有:宰执赵汝愚、留正、王蔺、周必大等四人;待制以上朱熹、徐谊、彭龟年、陈傅良、薛叔似等十三人;余官刘光祖、吕祖俭、叶适、杨简、袁燮等三十一人;武臣皇甫斌等三人;士人杨宏中、蔡元定、吕祖泰等八人。道学家并不是这张名单的共同点,而是这些人都曾经直接间接触怒过韩侂胄或其党徒。在此之前,这五十九人已经罢官的罢官,远斥的远斥,有的已逮捕,有的已充军,甚至有的已被迫害至死。立《伪学逆党籍》是把以前的排斥打击做了一个总结。“伪学逆党“名单的出笼既是庆元党禁的高潮,也是强弩之末的开始。其后一年间,双方都没有什么大动作。 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春,朱熹在福建建阳去世,尽管党禁严酷,路近的学生也都来奔丧,路远的弟子则私相祭吊。丧礼定在当年冬季,韩党担心丧礼变为“逆党“的一次大示威。 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秋天,布衣吕祖泰击登闻鼓上书宁宗请斩韩侂胄,使趋于沉寂的党禁波澜再起,祖泰上书被流放拘管,朱熹葬礼也没有酿出事变,党禁渐近尾声。有人提醒韩侂胄:再不开党禁,将来不免有报复之祸。韩侂胄颇有触动,对人说:“这批人难道可以没有吃饭的地方吗”表示出了要放人一马,不致于把人斗死的意思。 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台谏上奏宁宗说,“真伪已别,人心归正”韩侂胄便正式建议宁宗弛伪学之禁。于是以赵汝愚平反为标志,党禁全面弛解。一大批列入“伪学逆党”的健在者,例如刘光祖、陈傅良等都复官。 在庆元党禁中,受害的不止朱熹一人,甚至不止道学一个学派。庆元党禁的发动者,置当时学术界各派的分歧和争论于不顾,不问青红皂白,把当时学术界各派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在庆元党禁中,受到打击和损害的还不以列入党籍的五十九人为限,而是士人普遍受害,搞得人人自危。 党禁的发动者使党争以道学之争的面貌出现,对政敌所主张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在扭曲丑化的前提下借政治力量予以全面声讨与彻底扫荡,而声讨与扫荡的正是士大夫长久以来藉以安身立命的东西。于是,一切是非都颠倒了,政风士风在庆元党禁前后有明显的转折。 宋宁宗在党禁方兴之时一度支持韩侂胄,致使韩党占据上风,其后六七年间,他宋宁宗漠然无为,听任韩侂胄肆无忌惮的排斥政敌,专断朝政,走上了权臣之路。党禁虽然松动,韩侂胄的权臣之势却如日中天,不可摇撼。 庆元党禁,是南宋政治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打击目标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但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在庆元党禁的实际过程中,不但朱熹一派的道学家受到政治上的打击,那些并非朱熹一派的学者也受到了打击,如陆氏心学的主要传人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甚至连反对朱熹一派的学者,如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庆元党禁实际上是南宋当权的统治集团对学术界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打击。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乾道、淳熙年间的那种学术繁荣、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去而不复返。因此,庆元党禁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遭受的一场浩劫。但也有学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看到,正是朱熹为代表的道学,迎合了后世中国帝王的统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导致清末任人宰割的悲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