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二十六章 庆元党禁 (第1/2页)
宋宁宗还在韩侂胄集团的策划下,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对当时的许多知名人士进行清洗,禁止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史称“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 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赵扩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 从公元1195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创立于北宋中期的程系道学,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其影响遍及江浙、闽、川蜀等整个南宋全境,逐渐超越其它学派而取得主流学派的地位,并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一批道学宗师,构筑起道学内部理学和心学两大思想体系。一面是道学在民间的繁荣发展,一面是宋孝宗君臣不喜欢、甚至屡屡压制和打击道学,这就决定了朱熹、张栻、吕祖谦等道学家在孝宗朝曲折的政治命运,注定了非道学派士大夫和道学派官僚之间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前者多是受孝宗支持的事功型、才吏型士大夫,是政治上当权派,后者多为不受孝宗支持的道德型、清议型士大夫,是政治上的在野派;后者不在其位,不免以清议的方式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对前者进行尖锐的批评,前者则以手中权势对后者进行抑制和打击。 孝宗朝道学与反道学势力的斗争,基本上便是呈现为这样的格局。但是随着道学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其向朝廷的渗透毕竟是不可避免的。到了孝宗淳熙末年,以周必大与王淮并相为标志,道学派终于在朝廷上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一扫此前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进入与反道学派分庭抗礼、朋党交攻的新时期。此后,双方的斗争几经起伏,愈演愈烈。光宗绍熙末年,随着赵汝愚的执政,反道学派暂进处于下风。随即而来的绍熙内禅,又引发出赵汝愚与韩侂胄的矛盾,促使反道学派与韩侂胄的合流,终于导致以赵汝愚为首的道学之党的全面崩溃,酿成了南宋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禁锢道学的运动: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的直接起因是韩侂胄与赵汝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太上皇宋孝宗逝世,宋光宗因病不能主持葬礼,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主谋,发动了一起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即宁宗)为皇帝,尊光宗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当时韩侂胄是宫廷内臣,也参与其事。事成后,韩侂胄希望论功行赏,封他为节度使,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韩侂胄因此而对赵汝愚产生了怨恨。赵汝愚尊崇道学,把朱熹从湖南召到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做宁宗皇帝的老师。因为朱熹是赵汝愚引荐入朝的,因此,韩侂胄打击赵汝愚是从排斥朱熹开始。 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闰十月,韩侂胄以内臣的有利条件,出内批罢黜朱熹。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罢黜赵汝愚的右丞相(赵汝愚任相仅半年)之职,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正月,赵汝愚死于衡阳。在罢黜朱熹和赵汝愚时,有一批官员出来为他们辩护,都被罢官远斥。后来,这些人被以“道学”的罪名打成了“逆党”。 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6月,贡举刘德秀上书,重提孝宗朝道学之争,希望宁宗“效法孝宗,考核真伪,以辨邪正”。御史中丞何澹在七月上书请禁道学。宁宗将这奏疏张榜朝堂。数日后,吏部侍郎糜师旦再次奏请考核真伪,正式将刘德秀的建议付诸全面而具体的甄别运动。这次清洗,几乎网尽了赵汝愚、朱熹门下的所有知名之士。 公元1195年11月,监察御史胡纮诬陷赵汝愚:欲使太上皇光宗复辟为绍熙皇帝。于是赵汝愚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贬谪路上,赵汝愚有点病渴,大夫却误投以寒剂。舟过潇湘,风雪漫天,寒气表里交侵,便不能饮食了。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年初,行至衡州(今湖南衡阳),州守钱鍪对他百般窘辱。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正月十八日,赵汝愚暴毙身亡。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2月,刘德秀要求将道学正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