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三十六章 大将孟珙(三) (第1/2页)
孟珙不但实战经难极为丰富,同时在对元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称得上是一位战略极别的将领。孟珙在抗元斗争中贡献最大的是藩篱三层理论。淳佑元年(1241年)春,孟珙改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统领长江上游、中游的防务,正式成为南宋两个战区的主帅。在宋蒙战争的局面基本稳定下来后,孟珙开始着手建立整体性的防御体系。 首先,是大本营京湖战区的建设。孟珙引用三国名将陆抗的话:“荆州,国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当倾国争之。”他指出,长江从上游的秭归到中游的寿昌(今湖北鄂州)防线漫长,既有渡口,又有关隘,处处防守的话令人堪忧,因此必须倾全国之力守住荆襄一带。中游重镇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发现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样的平原没有阻拦,敌人骑兵能够很快到达城下。他亲手绘制工程图,组织军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汉三条河流为依托,建起堡垒和隘口。后来襄樊的失守直接导致南宋灭亡,证明了京湖对于南方政权的重要性。 孟珙为了确保抗元斗争中就地取粮长期坚持斗争推行屯田制度。孟珙认为兵以卫民为天职,民以养兵为义务,兵与民相依为命,“立砦栅”与“安耕种”相辅相成。从秭归到汉口,孟珙大兴屯田,调夫筑堰、募农给种,共有十八万八千顷。屯田使得军队的后勤供应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诏奖谕。 他奏请朝廷,准备在京湖战区设立三层防线,第一层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层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全称“藩篱三层”。宋理宗对此也深表赞同,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还特地撤销了四川宣抚司,将孟珙的四川宣抚使改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抚使高于制置使)。这样,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纳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藩篱三层”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尤其是当时不被重视的第三道防线。孟珙已经指出蒙古军从云南、广西迂回进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对朝廷随意向广西边境派兵的做法,认为那里遍布少数民族部落,只需要择人分布数地,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当地土著的支持,必然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费粮饷,甚至可能会激化同当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后,忽必烈、兀良合台等人采用大迂回的战略,经吐蕃、灭大理国入湖南,得到了应验。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孟珙还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人才,如袭扰河南之战的王坚、刘整。王坚前者指挥了闻名世界的“钓鱼城之战”;蒙古入侵过程中受到了南宋军民的极力抵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钓鱼城之战(合州之战)。钓鱼城之战又称合州之战。 蒙哥汗八年(1258年)年底,蒙古侵略大军进逼四川,在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下受阻。蒙哥派降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王坚严辞拒绝并杀了使者。蒙哥遂决心用武力征服钓鱼城。次年正月,蒙哥分兵进攻合州旧城(今重庆市合川)和渠江流域的礼仪城(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省巴中市西),断绝了它们与钓鱼城的联系。同时,蒙哥还派纽磷进攻忠(今重庆市忠县),涪(原四川省涪陵市,今属重庆市),断绝下游宋军的增援,使钓鱼城完全孤立无援。二月,蒙哥亲率诸军驻于城东南角的石子山上,扫清了江上宋军船只。但是,蒙军连续攻打钓鱼城及其周围的营寨,都被击退。四月,蒙军虽然绕道西北攻外城,更曾一度登上城头,但仍被击退。由于屡攻不克,前锋主帅汪德臣又受伤而死,加上夏季到来,蜀地炎热,疫症流行,令蒙军士气低落。另一方面,城内南宋军民在王坚的率领下,白天抵抗蒙军进攻,夜晚则偷袭蒙军营寨,蒙军无计可施。七月,蒙哥在督师攻城时负伤,后伤重死亡,征蜀的蒙古大军被迫撤退,进攻荆鄂的忽必烈也于年底北还争汗位,南宋遂得以延续。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为了抗击蒙古军,派甘闰于潼川府路合州(今重庆合川)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淳祐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琎﹑冉璞主持修筑钓鱼城,迁合州治所于此,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宝祐二年(1254)王坚任合州守将,大规模修城设防,陕南﹑川北人民纷纷迁来,钓鱼城成为数十万的军事重镇。六年(1258),蒙哥大汗率主力入四川,攻占许多地方,钓鱼城却巍然屹立,成为阻击蒙古军的坚强堡垒。 开庆元年(1259)二月,蒙哥进驻石子山,亲自督阵攻城。从二月到五月,先后猛攻一字城和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以及外城,均被击退。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吕文德率战舰千艘往援,为史天泽击败,退回重庆。蒙古军加紧攻城,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