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地裂又逢雨雹 (第1/2页)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谒者一声大喊,德阳殿内的百官公卿们又开始了一次大朝议。 最近各州郡天灾不断,天子隔三差五便召开一次大朝议,百官们也都习以为常了。 天子刘宏一脸憔悴地坐在龙椅上,相较以前刚加元服时的意气风发,现在的他可是频频失眠。 他没想到最近几个月会出现这么多天灾事件,地震、日食、大疫等等。 每听到一次百官们禀告一次,他的心就颤抖一次。 下朝之后,更是频频到祖宗祠堂思过,搞得他心力交瘁,连吃饭都没胃口。 “难道朕真的不适合当皇帝?”刘宏看着下面的群臣,心中暗暗想道。 天子心情不佳,群臣自然也能感受到,但他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 出现日食的时候,太尉闻人袭免,太仆李咸为太尉。 疫病的暴发,司徒许训免,司空桥玄为司徒,太常来艳为司空。 三公都换了一茬,可想而知,他们这些百官公卿的下场。 许多人因此被罢免职位,剩下的这些人,每日都要思索对策。 由于朝廷颁布了许多安民政令,群臣们就连每五日一次的休沐时间,也不得空闲。 要是最郁闷的人,非太尉李咸莫属。以前他为太仆时,只需为皇帝掌管好舆马和马政即可,也不需要太大的压力。 现在可好,自从他担任太尉后,便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疫病。 这也导致他时常被天子点名询问对策,大有随 时被罢免的风险。 更令他闹心的是,昨日河东郡太守上书言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导致人心惶惶。 不过太尉李咸明知天子现在心情不佳,最不喜欢听到天灾的事情,但还不得不开口禀告说:“启禀陛下,河东郡太守曹绍上书,河东地裂十二处,裂合长十里百七十步,广者三十余步,深不见底。” 他的话刚说话,德阳殿内立刻就传来各种议论声。 “怎么又是河东地裂?” “是啊,安帝时那次地陷,据说毁民居不知凡几,不知这次又有多少百姓遭殃。” “唉,这河东地区真是多灾多难,不仅有山崩地裂,还经常受到胡人的侵扰。” …… 吴咏站在天子御座的下首,听到这些议论声,脑海中也是急速运转。 地裂的原动力是地球内部的能量,从根本上来说,地裂和地震等地质灾害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们是以截然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危害是相似的。 河东、河内、河南拱卫洛阳,号称“三河”。 河东即后世的山西南部。虽然它在汉魏时属司隶校尉部,但其实地处司州最北端,与并州的上党、西河接壤。 河东因为毗邻并州,并州又是匈奴、屠各的屯驻区域。因此河东浸染胡风,民俗尚武,曾在汉末三国贡献诸多名将。 关羽、徐晃、杨奉、毋丘俭等人,皆出身河东。以“才武”显名的董卓,亦曾 出任河东太守。 在后世的一些史料记载中,河东地区,具备两大特征。其一是多地质灾害,其二是多受胡人入侵。 河东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后世也有学者专门指出。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东有太行山,西南又有黄河经流,板块特殊,属于地震多发区。后世称作“汾渭地震带”。 这时的河东,恰好地处地震带之上。 在《后汉书》中,河东地区的地质灾害极为频繁,“山崩”、“地陷”等记载,俯拾可见。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河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 但这还不是最困扰百姓的,一到秋冬季节,胡人的侵袭,才是最要命的。 自汉光武时代开始,匈奴就曾屡次入寇河东,洗劫百姓。 河东由于与并州南部接壤,同时被上党、西河包裹,因此紧邻胡人。 人所共知,东汉、魏晋时期,并州是安置南匈奴的大本营。自窦宪“燕然勒铭”之后,北匈奴一蹶不振,南匈奴则逐渐内附汉朝。 此时的南匈奴,并未全盘汉化,依然维持了旧时的部落制度,自设单于,分散而居。汉廷则以“并州刺史”与“护匈奴中郎将”监视之,严密提防。 匈奴降汉以后,鲜卑兴起,南匈奴也逐渐式微,但势力犹在,多次以并州为大本营进行武装活动,侵袭周边的郡县。 河东地区,就曾多次遭遇匈奴人的洗劫。 这是游牧民族的通病,他们不能像汉人一样,种植 农作物,一到冬季便开始面临粮食短缺问题。 但他们现在归附大汉,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了匈奴之外,羌人亦曾袭扰河东。 “先零羌”在西汉中期在后世的青海一带活动,东汉初年,迁至天水、陇西与扶风一带居住。 这时羌族既居关中,入寇路径无疑是“自西向东”,与匈奴的“自北向南”又有不同。 除了南匈奴与羌胡之外,并州另有屠各,也时常侵扰河东百姓。 屠各被各类史料称作“匈奴种”,分布比较广泛,错落杂居在凉州、并州、河北地区,按后世学者考证,大约有八种之多。 屠各的名称,来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