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对垒决裂 (第3/3页)
探子使者,赶往巴陵柴桑两地,刺探消息。
…… “我等沿江之国,南北往来,货物输送,大军出征,皆赖舟船之力。 而今宁人水师,却是毫无阻拦,在我国中肆意的阻隔江面,使我水道不畅,疆土断为江南江北两面。 此等之事,实为奇耻大辱。” 巴陵城,城北高楼上,陆渊带着一群大臣将军,看着在北边江面上耀武扬威的宁国水师,不由长叹道:“此次风波过后,我必要新建水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船,以防备江面。 我长沙国土,哪怕是水道,也不能任由外人随意往来。 今次受制于人的局面,日后决不能再次发生。” 这次两边对峙,虽然双方兵马实力都极为相近,都是十三万大军、一位先天,没有谁比谁弱的。 可明面上,两边谁都不落下风。 但在细节上,比如眼前的宁国水师,就已经在水战这一方面,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长沙国。 越国原本作为江南大国,国内水道纵横,又有长江天险,所以自然而然的,便会去发展水师。 而其水师力量强大,十万舟船横绝江面,无数次挽救越国于危难之中。 远的此前的洞庭之乱,周人三十万大军聚集天门府,震慑江表,兵锋直指洞庭郡南。 可纵然周人雄师再多,兵马再众,面对着滔滔长江,汹涌江水,却依旧被水师阻隔,堵在江北没法动弹。 最终只得望江兴叹,难以渡河。 近的便有前两月的沉丘征北之战。 五十万梁兵沿着长江一线排开,而越国只是把十万水师在江面上一摆,对方便奈何不得。 最终几十万大军被堵在江北,耗费良多之后,不得不郁郁退兵。 这几个例子,无不说明了,一支强大水师,对一个江南政权的重要性。 如今越室已灭,宁国继承了越国的衣钵,也取得了原本越国十万水师的控制权。 所以对方凭借这支水师,自可如先前越国一样,在长江流域横行无忌,威压江南。 可长沙国就没这个好命了。 陆渊并非金陵世家,出身寒微,一路奋斗至今,靠的都是自己努力。 长沙国建立的时候也是草台班子,一切百废待兴,都是白布,需要慢慢积累。 如今几年过去,眼看着国内稳定了,手中也积攒了一支二十余万的雄兵,慢慢走上了正轨。 但在水师方面,此前从未积累,也没这方面需求的陆渊,就显得有心无力了。 先前背靠越国朝廷,能借用对方水师的时候,他还没太多感觉。 如今和宁国反目,原本为自己依仗的水师,反过来成为自己的大敌。 便顿时令陆渊体会到了原先周人、梁人的感受,知道面对一支强大水师,有多让人恶心了。 因此受制于此,他自然便想要做出改变。 于战后新建一支强大水师,便就是陆渊针对自己弱点,所制定的方略。 他已决定。 在今后五年、十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都会投入大量精力,用以达成这个目标。 ‘只是这样一来,对于各项钱粮的开支,又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陆渊想到这,心中不由微微抽搐。 水师可不是什么廉价兵种。养一支同等人数的水军,耗费甚至可能达到同等数量陆军的一倍。 他如果想养个十万水师,那便等于养二十万陆军,几乎是将长沙国如今的军费翻个倍。 就算是只养足够自保,能够护住长江航道的水师,那怎么也得有个千余艘船,四五万人。 这也等于再养十万大军了。 如今长沙国养着现在的二十四万兵马,就已经是吃力无比,要拆东墙补西墙了。 若是在养个五万水师,别怀疑,绝对能让长沙国的财政瞬间破产。 ‘好在水师非一朝一夕能建成的,我可花个五年十年,慢慢投入,慢慢积攒。这样的话,开支倒是不会很大,财政还能支撑。’ 陆渊心中这般想着,又观望了下城外宁国,确认对方应是不敢上岸后,便也没了兴致,令这人就下了城墙,返回城内。 而后日子。 长沙国大军守着江岸,宁国水师则在江面耀武扬威,两边一个不敢下去,一个不敢上来,就这样隔着江水对骂着。 这一片吵吵嚷嚷中,时间就又过去半月。 于是到了建极元年十二月初七这天,陆渊派去宁海国的使者,终于有了回复。 苏玄歌答应了他的请求,正式在宁海国起兵响应,跟着陆渊宣布,宁海国不遵从弑君篡位的宁国,就是脱离金陵朝廷的朝贡体系。 然后宁海国出兵十万,在国内与九真郡接壤的一线,布下重兵,与那边的武平侯谢宁对峙。 长沙、宁海两国接连有了动静,一直紧跟着两国脚步的南海国,自然也无法脱身于外。 最终十二月十三这天,严望秋在收到苏玄歌已经响应陆渊,跟宁国朝廷决裂的消息之后。 无奈之下,也只得跟着宣布,南海国同样脱离金陵朝廷,走向独立。 只是不知是不想彻底得罪宁国,还是严望秋实在老迈,干不动了。 在宣布独立的消息后,南海国只是派出使者通知了金陵城,并没有如另两国一般,在与宁国的边界屯兵,与对方对峙。 但不管怎样,随着南海、宁海二国的接连表态。 至此。 在独立一事上,陆渊他们这个三国同盟的小圈子,又是共进退。 而在三国接连表明态度之后,压力,便就给到了金陵城,宁国这边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