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8章 逐胡三千里 (第2/3页)
体偏低温的元明时期,这里的人口更是少的可怜。 正因如此,此次出征的明军以郭镛为主帅,平安为副帅,统帅骑兵三千人,民夫三万人,火炮二十门。 他们从瓜沙穿越六百余里戈壁滩,其中艰辛外人不从得知。 本以为抵达哈密后,哈密的肃王安克帖木儿会直接开城投降,却不想他居然拒绝开城。 这样的做法,直接惹恼了郭镛和平安两人,下令炮击哈密城。 “轰轰轰!!” 炮声再度作响,二十枚五斤铁炮弹砸在哈密城的城墙上,将砂土砸的飞溅,震动感让盘踞在这里的蒙古人脸色发白。 哈密城周长不过二里余,城墙也不过一丈五尺,面宽一丈二尺,没有堑壕、护城河,城内人口也不过才三千余人。 面对城外三千明军和两万民夫的虎视眈眈,城头的安克帖木儿最终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升起白旗投降。 “停!” 马背上,平安用望远镜看到了白旗,立马抬手制止了继续炮击。 “投降了。”平安转头对郭镛解释,同时补充道:“我带五百人先入城,如果有号炮响起,你立马响应我。” “好!”郭镛点头,他并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虽然安克帖木儿比马匪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有平安在,他没有理由自己犯险。 “来五百人跟我出阵入城!” 抖动马缰,平安策马向哈密冲去,那勇猛的模样让众人纷纷跟随冲锋。 安克帖木儿已经让人打开了城门,而平安率兵进入城池后,所见到的便是砂土屋和紧张的蒙古人。 他们的数量并不多,即便聚集起来,也不过数千人罢了。 “吹哨。”平安见状,便知道安克帖木儿根本无力反抗,只要他们敢动手,自己手中五百人便可将他们覆灭。 “哔哔—— “入城!” 听到哨声,郭镛开口大军进城,不多时便轻骑先入城中,便见到了安克帖木儿本人。 他与安克帖木儿并不陌生,因此见到安克帖木儿的第一时间,他便翻身下马,取下马鞍上的长盒,从其中取出一份敕令。 “代天子敕令,敕封安克帖木儿为巩昌伯,移居兰州,其部众迁入甘、兰二州,每户发牧场千亩,即日启程。” 宣读完朱高煦的敕令,郭镛立马笑呵呵的上前扶起安克帖木儿:“你说你这是何必呢?” “我惶恐……”安克帖木儿没想到朱高煦给他的待遇居然不错,而他身后的部众闻言也纷纷没了害怕,取而代之的则是激动。 河西之地虽然在关东与江南地区的百姓看来寸草不生,但在不懂得治理的蒙古人看来,河西简直就是天堂。 如今他们被打散,每户还能拥有千亩牧场,这让他们如何不激动。 一时间,脑中拥护安克帖木儿的想法瞬间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献媚。 “好了,明日我率领两千骑兵护送你们前往瓜沙二州,其它的就不用拘泥礼数了。” 瞧见哈密城内的情况,郭镛只想早早离开这里,至于哈密城则是交给平安了。 “你们先退下吧!郭镛摆摆手,随后示意平安与他出城,将城防交给了三名千户官接管。” 二人纵马出城,所见到的基本就是稀薄的草地和远处的戈壁。 郭镛看着这地方,只觉得还不如瓜沙二州,同时也开口对平安道: “按照殿下教令,骑兵先给你留一千,二十门火炮也都留下,另外两万民夫之中的一千多囚犯和一千匹挽马,七十吨水泥都留给你。” “至于粮食,我留三千石给你,剩下的等我返回瓜州,再组织兵马给伱送来。” 郭镛急忙说完自己的安排,平安闻言便知道这家伙是嫌弃哈密,对他不免轻视几分,同时颔首:“就这样吧。” “行,那我现在就带民夫去烧水补给了。”郭镛抖动马缰离开,平安则是看向了这简陋的哈密城。 不多时,一名官员策马而来,并在平安面前驻足。 “如何?”平安看着这个身穿正八品常服的文官询问,文官倒也没有文绉绉: “看了,四周没有河流,只有从天山流下来的一些小溪。” “如果能将小溪聚拢到一起,修建水坝和坎儿井来避免蒸发,那应该能存下不少水来耕种土地。” “至于具体多少,就我刚才探查的来看,估计也就万余亩水浇田罢了。” “当然,现在已经五月末,雪山的雪水都差不多没有了,但即便翻个两三倍,也顶多种植三四万亩水浇田罢了,产量的话我询问了当地的佃奴,基本只有七斗左右,起码要五亩地才能养活一名兵卒。” 这文官说了许多事情,平安听得头疼,最后只问道:“你只需要告诉我,这地方能开垦多少亩耕地,养多少兵马就足够。” “目前估计是三万亩,养人最多六千,军饷需要额外从关内调派。”文官不假思索的回答,平安听后颔首: “这里的情况,你奏疏上奏殿下,我先去检阅城防,看看那七十吨水泥能用到什么地方。” 抖动马缰,平安渐渐消失在了文官视野中。 同时,文官也连夜写下了哈密情况,在翌日清晨由急于返回关内的郭镛带回。 时间一晃半个月过去,郭镛才刚刚返回瓜州,朱棣便已经率领日渐变小的队伍抵达了哈拉和林。 “这里就是哈拉和林吗?” “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草原之上,当一座残败的城池出现在明军面前,马背上的朱棣看着这座曾经的世界中心之城,不免发出唏嘘。 作为十三世纪中叶的世界中心,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