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7章 传统手艺 (第2/3页)
就是他父亲说过的北京粮食问题。 “这么多商贾,北京的人口是不是也增加了?” 朱瞻壑吩咐一声,便继续陷入梦乡中。 朱瞻壑看着自己面前的房间,暗自许下心愿,随后便招呼沐氏进入房间休息。 从凤阳前往北京有三十个站点,每个站点十文的情况下,需要三百文才能从凤阳坐车到北京。 朱瞻壑颔首,同时询问道:“这个卧铺是最新弄出来的吗?” 对此,站长分别作出解释。 算下来,一天时间中,凤阳府可以走八班车,人数在三千五到四千左右。 “这……这样不好吧,万一他打骂你,我怕你受不住。”朱棣鼻头一酸,朱瞻壑却作揖道: “爷爷您放心好了,明日等我好消息。” 宫女怀中抱着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显然是朱瞻壑与沐氏的孩子。 “也有,但都是坐几站,很少有坐完的,毕竟这票价确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意负担的。” “爷爷您放心,您若是收拾不了,孙儿以后替您收拾!” 似乎是上次乘坐留下了阴影,故此上车前朱瞻壑特意询问:“这火车这般,时速多少?” 要知道如今的南直隶普通力工工价也不过二十文,山东、河南、北直隶只有十五文,唯有两京稍高,也不过每日三十到五十文不等。 另外,每年都有官员出钱包车来带亲眷家具北上,这也是收入的大头。 “爷爷……” “唉……诶……好吧……”朱棣答应的很勉强,朱瞻壑见状也心疼道: “爷爷您好好休息,保重好身体,等我把事情定下来,您到时候还得带兵打仗呢。” 终于在两个时辰后,他乘坐的火车停靠在了熟悉的北京东站。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胆大的总归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偏向保守,坐船前往北京对他们来说虽然慢,但更便宜实惠。 朱瞻壑询问着马车上负责保护他们的西厂百户官,百户官闻言作揖: 朱瞻壑接过孩子,抱到朱棣面前递给他。 “我记得十年前这个时候,一百斤煤炭还要一百三十文,如今却只有一百文了。” “臣告退……”沐氏见状上前接过朱祁钺,抱着孩子下去休息去了。 “火车和漕运并用,每年可向北京输五百万石漕粮。” 南北走一趟,正常下来刨除人工和成本,基本能赚二百贯左右,货运也基本差不多。 “倒是不错……” 除了煤水车厢外,这火车便只有一节车厢。 他定下了这孩子的名字,朱瞻壑见状便也只能应下,只希望自家父亲别遗憾。 沿途一路上朱瞻壑都在观察窗外,他并非不知农事的人,故此也看到了时不时出现的一些新作物,诸如番茄、花生、红薯是其中佼佼者。 “江淮,好好干,等我参军实习一年回来就去你那看看去。” 现在的朱瞻壑已经对于自己被安排的人生没那么抵触了,他反而有时候羡慕自己可以体验许多旁人无法体验到的生活。 他手里拿着《大明报》,目光在报纸上翻阅有用信息。 对于这些人,朝廷也是准许其摆摊贩卖食物,只要临走时收拾好就行。 洪武年间,山西的煤矿工人基本在三十文的工价,四十文便算是极好了。 以工惠民,这是大明不断搞大工程还能越来越富裕,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原因之一。 “好了,你们这也舟车劳顿了,吃饭没有?” 这些钱都落到了工人手中,工人们用双手养活了自己的亲人。 单单这一举动,便使得两京铁路沿边诸省经济繁茂。 打开门,里面摆放着一张五尺宽的床,旁边还有可以坐着泡茶的桌椅板凳,以及单独的厕所。 “是……” 在机械化的农业社会下,农业确实不算特别辛苦,但在这个时代,种地无疑是苦累的代名词,尤其是降水线东移,产量并不高的西北地区更是如此。 一名兵卒递来报纸,朱瞻壑接过后,当下便打开报纸翻阅起来。 他脸上露出笑容,目光也看着窗外的景色而唏嘘:“几百上千年前,这些地方也是绿树成荫的青山绿水,可如今……” “您担心耗费大?”朱瞻壑秒懂,连忙道:“不过二百万贯,国库如今充盈,父亲一定愿意调拨帮助爷爷完成心愿的。” 来来往往的人出入其中,一眼看去不下千人。 不说别的,单单说控制舆论这块,一期报纸胜过数十名江南大儒谈天说地。 “臣朱瞻壑,携太子妃与皇太孙求见太上皇!” 虽说有床,但他晕车的反应却没减轻,所以他昨天并没睡好。 朱棣抱孩子还挺熟练,接过后看着怀里这还在贪睡的娃娃,不免露出笑容:“我也是当太爷爷的人了。” 隔绝了冷风,他算是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这次他倒是感觉自己睡了挺长时间,马车还没停下,他便悠悠转醒,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不管是就读中学还是军校,亦或者是北上参军,未来南下为吏…… 当然,这还是因为两京铁路沿途聚集了大明三分之一人口所致。 两京铁路运行的客运和货运机车是三十二班,一年在二百四十万贯左右。 “不会吧,您做的那么好,百姓都在对您歌颂,怎么会不好?”朱瞻壑不相信。 “贱名好养活……”朱瞻壑尴尬回应,朱棣见状皱眉:“叫朱祁钺吧!” 亩产一石,在陕西绝大部分地区就已经算是好田了,如此来说,累死累活种五亩地才能堪堪养活自己,勉强买点油盐酱醋。 摆摊似乎早已刻在了中国人的血rou里,火车站虽然人流并不算大,但四周前来摆摊的村民却并不少。 朱瞻壑在养心殿外大声唱礼,不多时里面便传来了回应声。 百户官的话让朱瞻壑心头一暖:“行,那我再睡会。” “为何?”朱瞻壑只觉得自家爷爷似乎是年纪大了,总是自哀自怨。 “好冷……” “卧铺就是有卧室和房间的车厢,为了殿下住的舒服,这车厢提议将三个卧房改为一个,十分宽敞,殿下请进。” 如今的许多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