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传统手艺 (第3/3页)
洞已经用上了混凝土和轨道以及矿车,干起活来比起以前轻松许多。
朱瞻壑说过很多次的漠东、漠北情况,每次沐氏听后都觉得自家殿下有些杞人忧天,只是一想到这些事情都自家公公所说,便也不敢太放肆。 朱瞻壑兴致勃勃的说着,但说着说着不免叹气道:“只可惜这江南的富户们喜欢用柴火做饭吃,我看那柴火的价格非但没有便宜,反而越来越贵了。” 如今官营介入市场后,一百三十文的官营工价压得这群黑心煤场不得不提高工价。 虽然说环境依旧恶劣,但比起同一时期的任何国家,大明的矿工都是最轻松且工价最高的。 蒸汽抽水机的出现,不仅让运营矿洞的成本降低,也让工人不用再泥泞的矿坑中摸爬滚打,不用再忍受双脚泡在水里一整天的苦楚。 “这里写了,朝廷在陕西弄了很多矿场和手工作坊,一些农民可以入厂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高出好几倍。” 朱瞻壑笑着评价报纸上的新闻,沐氏闻言好奇道:“商品流通能怎么样?” 面对朱瞻壑的询问,站长露出几分尴尬笑容。 “还没有,过去都唤他小名叫獾儿。” “回殿下,前番冬至时顺天府上奏北京有民七十二万。” 朱棣对朱瞻壑询问,朱瞻壑摇摇头:“还没吃,父亲让我们先来大明宫休息一晚,陪陪您之后再回宫。” 大量的民营煤矿因为低利润而倒闭,随后被官营接手,继续扩大生产。 在新闻一角,他看到了朝廷准备在陇川修建一条可以通往蛮莫的铁路,尽管只有三百多里,但却让他看到了许久不见的某个名字。 厕所比较狭小,但总比没有好。 “还有不到一里。” 朱瞻壑与沐氏行礼,朱棣却把目光放在沐氏怀里的那孩子身上:“来,抱过来给我看看。” 以他的见闻来看,每辆机车每个时辰基本能发一班车,一班车是五百人。 由于东北铁路已经修抵沈阳,而西北铁路也修抵张家口,故此北京东站毫无疑问成为了天南地北商人的中转站,各类商品汇聚于此,大批的瓜果蔬菜与鲜花运抵北京。 要知道自从大明迁都后,南京人口一直没有恢复到曾经的高度,现如今也仅有不足五十万,而北京却发展的越来越好。 “他倒是有心。”朱棣颔首,捋了捋大胡子后这才道: 站长献媚的示意朱瞻壑走入,朱瞻壑好奇走入车厢,看到的是一条不足三尺宽的小道,另外还有一个个敞开的隔间。 “我算了算,如果带三万骑兵和六万辅兵前往,那大概率只需要这个数就能把这场仗打下来。” “真的?”兴许是人老了,朱棣有些不相信朱瞻壑的话。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了解不少东西。 “这报纸上说,朝廷准备在两京铁路竣工后开始修建京津铁路和中原铁路。” 朱瞻壑颔首在队伍护送下走出站点,一辆被特意安排出来的火车出现在他们眼前。 按照这个速度,两京铁路最起码要三年半才能回本。 单就两京铁路来说,从北京修到凤阳,每日用工人次在五至七万人浮动,一年下来就是上千万人次,发出去的钱近百万贯。 “这要是修通了,那秦岭长江以北的商品就能流动起来了。” “噩梦?”朱瞻壑有些迷糊,朱棣见状连忙道: “那就行。”他颔首靠在车厢上,不多时便沉沉睡去了。 感受着北京的刺骨寒风,朱瞻壑不由打了个寒颤,随后火急火燎的在护卫护送下走出东站,坐上了前往紫禁城的马车。 “太子妃带着皇孙休息去吧,我和这小子聊聊。” 年纪渐长,加上军校四年的磨砺,朱瞻壑对于报纸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 北京东站的规模,曾经朱瞻壑还吐槽过自家父亲修建太大,人也没有,颇为浪费。 “到了吗?” “夸我……” “爹说的没错,罪犯杀了可惜,但我觉得与其流放,倒不如让他们给我植出一个猎场!” 在他走后,朱瞻壑这才笑道:“爷爷,孙儿还没吃呢。” “朝廷有常平仓,如果能从湖广买数百万石粮食运往陕西,那陕西的百姓就能吃便宜的米了。” 就他了解来看,百姓对自家爷爷和父亲的评价可是很高的,哪怕江南的儒生们,也多是以非议自家父亲为主,自家爷爷似乎很少被他们非议。 朝廷虽然放宽了路引政策,但去到北京不能及时找到工作,那就只有留宿街头了。 “话虽这样,但我……唉!”朱棣欲言又止的叹气,朱瞻壑见状连忙起身,拍拍胸口道: “爷爷放心,明日我回宫与我父亲说,想来我父亲肯定会支持的。” “这是最新版的火车,只拉一节的话,最快的速度是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左右,按照当下的情况,大概十四个时辰才能抵达,故此这车是卧铺车厢。” 如今的山西,低于一百文的矿工工价都被视为羞辱人的手段。 “上次我们出塞无功而返,我也不太好意思给伱爹找麻烦,看样子这辈子是解决不了这事情了……” 沐氏闻言看向窗外,虽然说有农田而绿色,但放眼看去基本瞧不到一棵树木。 朱棣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但很快他似乎又想到什么,连忙叹气道: “可惜啊,虽然百姓夸我,但我愧不敢当。” “殿下,这是今日的报纸。” 二十岁的朱瞻壑此刻穿着素色的圆领袍,身旁跟着太子妃沐氏,而沐氏身后跟着几名少女与一名三十左右的丰腴宫女。 强撑着睁开眼睛后,马车门不知何时已经打开了,他正准备下车,却见百户官走到车门作势上车,同时作揖道: 能在城外随意走动并被称呼殿下的,也只有在军校读书的朱瞻壑了。 带着另一辆马车上的沐氏和自己的儿子下车,他们乘坐步舆前往了大明宫的养心殿。 “进来!” 当然除此之外,朱棣与朱高煦两人不催工的态度才是工人能舒服工作的主要原因。 见朱瞻壑这样,朱棣摸着他的手,眼眶之中好似泪水在打转。 “壑儿啊,爷爷这么多孙子,还是你最像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