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0章 物是人非 (第1/3页)
“当下京察出来的贪官一千四百六十七人,吏员五千二百三十五人,查获金银铜钱及宅院粮食折色为三百九十七万八千二百余贯。” “此外,有田亩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余亩,若是折色贩卖,可获三百二十余万贯,以及十八箱古董字画。。” “另外,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已经被胡季提领,当下正在前往北京的路上。” “庙堂上群臣都觉得王回牵连甚广,如今不少人正在武英门叫冤呢……” 九月初,武英殿偏殿内朱高煦闭目养神正在午休,亦失哈则是在他身旁站着伺候,将各地的事情汇报给朱高煦。 将一切听完,朱高煦这才缓缓睁开眼睛:“把古董字画收入大明宫,田亩宅院贩卖,粮食充入当地常平仓,金银铜钱充入国库。” “宋礼既然想要致仕,那就准奏,另外拔擢杨士奇为礼部尚书。” 三言两语间,朱高煦将事情安排好,却并未提及武英门跪着的群臣。 在他看来,这群人就是吃饱了撑着,被宋元娇惯坏了。 他们愿意跪着,那就让他们跪着好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继续闭上了眼睛养神,亦失哈则是犹豫道: “陛下,这王回牵连的人的确太多,而且就他的方向来看,他似乎是对新政那些人有些微词。” “您看,要不要……” 亦失哈没有继续明说,朱高煦却开口道:“被他牵连的,哪个不是屁股不干净的。” “朝廷需要用钱,既然他们敢贪腐受贿,那自然不怕被查。” “此次贪污之人,亲眷株连,皆发配燕然都司修建铁路。” 朱高煦说罢,亦失哈也点头道: “有了这七百多万贯,今年的国债和利息也就能轻松偿还了。” “就是不知道这江南全部查下来,能得到多少金银铜钱,能让朝廷多缓几年时间……” 面对亦失哈的话,朱高煦没有说什么,只是过了片刻后睁开眼睛,拿起朱笔就机械性的开始批阅起了奏疏。 正殿内,徐硕、杨荣、杨溥、薛瑄几人冷着脸处理奏疏。 徐硕与薛瑄是因为奏疏太多而麻木,杨荣与杨溥则是因为王回的事情而糟心。 早知道王回敢把动静闹的那么大,他们说什么也不会让皇帝选这厮去江南。 现在好了,这厮恨不得把江南翻个底朝天,不过才两个半月,便查抄所获七百万余万贯,几乎是大明朝两个月的赋税收入。 继续让他查下去,别说地方官员,就连在京官员都要被扳倒不少。 想到这里,二人脸色更为阴寒。 时间一点点过去,不多时便太阳西斜,暮鼓作响。 今日班值留守的是杨荣与杨溥,他们经手了拔擢杨士奇的旨意,脸色却并不好看。 在朱高煦乘坐步舆离开,徐硕与薛瑄先后散班,偌大宫殿内只剩他们二人后,二人这才起身走出武英殿,绕着武英殿散心。 武英殿四周宽阔数十步,二人走在正中间,也不怕有人能听到自己二人对话。 “陛下是怎么想的,既然抓了杨稷,那为何要拔擢东里先生?” 杨荣脸色阴沉,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杨溥冷脸道:“你想想东里先生对应谁?” “你是说……孙铖?”杨荣脸色一变,可紧接着又摇头道: “不可能,孙铖如今已经不被新政之官员所认可,他们更愿意相信大理寺的颜延、刑部的李冕。” “王回不过就是颜延,李冕这群人推到台前的人罢了,我怀疑这次的手笔,就是他们几人指使王回cao办的。” 杨溥提及了两个人名,杨荣闻言皱眉道:“这几人自己屁股都不干净,居然还敢查我们和东里先生。” “等着吧,等东里先生入京,我们也就能安心稍许了。”杨溥吐出一口浊气,随后带着杨荣走回了武英殿内继续班值。 几日后,远在陕西的杨士奇便接到了自己长子杨稷被王回“污蔑”判罪,以及自己得到拔擢的消息。 身为人精的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当下就派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翌日北上北京任职。 随着他一声令下,朴素的一个院子内便开始有三五名下人和婢女为他收拾行李,而他则是坐在主位,老神在在。 六十岁的他并不显老迈,毕竟对于他来说,担任一省布政使并不算困难,他之所以考不上科举,主要还是因为在治国上没有新意。 不过当下不同了,朱高煦有着自己的治国思路,杨士奇只需要按照朱高煦吩咐的按部就班完成就行。 这么一来,他自然就能出色的完成朱高煦吩咐的事情了。 至于陕西内部的勾心斗角,说实话那些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单论心计,他并不逊色任何一人。 他的作风也十分清廉,让人无处寻觅罪证来针对他,所以对于这次自家长子遭到抓捕,他也认为是王回背后的人为了对付自己罢了。 “先生,都收拾好了……” 一名幕僚上前与杨士奇作揖,杨士奇缓缓睁开眼睛,眼神并不浑浊,反而十分清明。 他看向幕僚,语气平淡道:“稷儿那边,真的是诬告吗?” “老家的人传来消息,都说是诬告。”幕僚不假思索的回应。 杨士奇看着他,沉吟许久后才询问道:“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这……在下不敢说。” “我明白了,你不用说了,收拾东西我们准备出发吧。” 当幕僚开始迟疑的时候,杨士奇就知道了自家儿子肯定是犯了事情,但皇帝却依旧拔擢了自己。 显然,皇帝并不希望在江南被打击后,新政派依旧势大。 尽管经过了前年的癸卯案,新政派已经遭到了重创,但这个重创主要还是中下层官员吏员,而上层却并未遭受重创。 然而问题在于,新政派的最上层主要是当年朱高煦利用建文新政中察举制漏洞推举的官员。 当年他一口气将三千吏员推举为官员,而这些人有一部分倒下了,还有一部分则是爬到了权力顶端。 当初王回敢在武英殿和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