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提振民心 (第3/4页)
在这一期的《大明报》中,汉人与蒙古人近四百年的战争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十七年的明蒙战争也彻底结束,北方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胡人南下,两漠地区第一次被汉人政权深入实控。 也就是说,想要将漠北的资源运送关内,最少需要修建三千六百里铁路。 李冕他们之所以不敢相信朱高煦会对他们下手,就要就是下面的官员都在收税,如果他们有所表态,但凡在税收上卡一卡时间,大明朝就得出现问题。 如今二十五年过去,新政派情况蒸蒸日上,即便爆发了癸卯案这种丑闻,可依旧占据了庙堂六成天下。 “这个方案不错,可以这么办。”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是大明的百姓,他们几乎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诸如北京、西安、沈阳、益都、成都、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池都在官府的协调下,举办了十分火热的庆祝活动。 三起命案,十六起强抢良家女案,还有几十宗大大小小收受贿赂的案子。 “以国库的情况,即便算上每年的财政增长,也需要八年才能将其持平,而且期间还不能新添工程。” 这些煤炭搭配太学调配出来的“蜂窝煤”,不仅可以解决漠北百姓的燃料问题,还能为东北、关内提供足够多的煤炭。 “既然如此,那明年户部再增三百万贯支出,总体不要超过八百万贯的话,加上朝廷三年增加二百余万贯赋税,差不多能维持三年。” 朱高煦开口表明了自己的意思,杨士奇闻言也攥紧了手中的奏疏,最后还是不忍心拒绝后杀了自己的儿子,只能点头道:“臣领旨……” 北京东站热闹不停,几乎每隔一刻钟就有一班火车带着数百名官兵抵达北京。 “可行!”杨荣言简意赅,夏原吉也颔首道: 朱高煦应下并吩咐,随后伸出手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看着桌上那成堆奏疏,眼神意味深长。 朱高煦准许他把奏疏带离,也就是说杨稷这件事情可以留中不发,但他必须要帮自己解决李冕这群人的问题。 “陛下,臣请陛下秉公执法……” 夏原吉大概说着,但他心里没有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说出来,众人也都心知肚明。 殿内,徐硕、薛瑄、杨荣、杨溥等人看到他到来,先后起身朝着他作揖行礼。 十万贯,这是自己不吃不喝纯靠俸禄一百多年才能存下的数额,而这一切居然是家书中的憨厚小子所为。 相较于他这位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其余金字塔上的人就显得格外忙碌了。 “卖报卖报!江南京察仍在继续,落网官吏突破四万人!” 杨荣隐晦看了看闭目养神的皇帝,然后才开口道:“漠北铁路与松鹤铁路自然是对朝廷有益,若是能实控漠北,那日后大明朝五个布政司的百姓就不用担心遭受东迁漠北的胡人袭击,不过……” 江南货运贸易仅仅依靠长江,未免过于单一,所以一条铁路也是他们急需的。 他们自然也想过总有一天下面的人会不满,但他们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而且这个人居然还是他们手下对清流叫得最凶的王回。 尽管大明的冶金产业早已扩大生产并技术升级,但修建这样距离的铁路,依旧需要拿出一千九百万贯的工程款项,等同大明朝四个半月的税收。
从东北到西南,从海岸到山沟,欢庆之声激荡着整个天下。 “陛下,礼部尚书杨士奇求见。” “那现在怎么办,谁都不站在我们这边,陛下想要废黜我们还是十分简单的,更别提还有杨士奇帮忙了。” 相比较漠北产出的资源,大明则是只需要维持三个卫的燕然都司就足够,每年支出四十余万贯。 吏部尚书夏原吉主动开口,以他的威望来说,他来充当和事佬也足够资格。 十五年前朱高煦不过三十一岁,而今他已经四十有六了。 朱高煦开口后,杨士奇连忙谢恩,随后坐上了太监端来的椅子。 “卖报卖报,张凤铁路通车,中原铁路通车,西北铁路已经修抵凉州府武威县!” 这么来看,大明朝必须要同时兴建一南一北两条铁路,不然南北矛盾会愈演愈烈。 “尽管工部已经说了,漠北的矿产十分丰富,用心经营十余年后能每年稳定向国库近百万贯,但这百万贯的前提,终究还是在漠北铁路通车的基础下才能达成的。” “眼下张凤铁路和中原铁路刚刚竣工,户部的压力好不容易从七百万贯下降到四百五十七万贯,这个时候又要增加二百万贯的固定工程款项。” 权力可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更多是自下而上。 只是他想法很好,可朱高煦又怎么会放过那么好的把柄。 武英殿内,殿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分坐长桌两边,朱高煦坐在金台上闭目养神。 洪熙八年十月初一,这一期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