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李贤被废 高宗殡天 (第2/2页)
法就是封禅。泰山已封,天皇决定再去封禅离洛阳最近的嵩山。 然而就在封禅大典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时,天皇忽然双目失明,封禅嵩山之举只好半途而废。 回到洛阳皇宫之中,天皇仍旧头痛欲裂,目不能视。急召太医院的御医们会诊,御医秦鸣鹤给出针砭头部,放血祛风的方法。 天后见天皇痛苦不堪,大胆同意了御医秦鸣鹤的治疗方法,毕竟,秦鸣鹤是众御医之首,医术精湛,德高望重。 天后看着银针以根根地扎入皇上头部的相关xue位,心不由地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幸好随着紫黑色的血珠一颗颗地溢出,皇上呼喊的声音渐渐平息了下去。 当最后一针取出时,天皇大叫道:“啊!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天后重赏了秦鸣鹤。 秦鸣鹤虽然接受了赏赐,心里却有些打鼓。凭他多年的行医经验,“天皇命不久矣。”然而看着天后喜极而泣的模样,这些话他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 果然,一个多月后,天皇的病情开始恶化,临终留下遗言:“皇太子于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说完溘然长逝。 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高宗皇帝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六岁。 七日后,太子李显于高宗灵柩前即位,是为中宗。 历朝历代,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的皇权更替时刻,最是危机四伏的时候,一些大权在握的朝臣或外戚,往往会趁着这个时机制造混乱,发动政变,篡位夺权。
升任为太后的武则天岂有不知之理? 太后很快为李姓诸王加封了虚衔,安定其心,以防生变。 随后又下令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别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原来的都督们共同镇守,以防不测。 这四大州乃唐朝的四大军事重镇,稳定了它们也就是稳定了全国的局势。 诸位宰相见武太后不慌不乱的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朝政,不由慨叹:“大唐有武太后执掌,可以无忧矣!” 稳定了政局,消除了隐患后,武太后才与宰执大臣们商量高宗皇上的丧葬事宜。 鉴于高宗皇上有明确的西归意愿,武太后决定遵照高宗遗愿,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长安附近,宰相们也一致同意。 就在大家众口一词的时候,一个叫陈子昂的新科进士忽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提出将圣上安葬于洛阳更有益于万民,也利于彰显圣德。 武太后见了他的奏章,颇以为然,于是擢升陈子昂为麟台正字。可是武太后不忍逆高宗遗愿,仍旧将高宗安葬于关中。 可是武太后听从了陈子昂省却人力、物力的建议,决定依山傍岭营造陵墓。经过司天监的官员们仔细的勘察,最后定于渭水之北的梁山凿石建陵。 这样虽然省却了人力、物力,可是陵墓依然显得雄伟壮观,并且也可以防止后人盗墓。 做完了这些后,武太后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缅怀高宗皇上了,武太后为自己的丈夫撰写了,不仅讴歌了先帝的圣德与政绩,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无尽的哀思。 回想自己十四岁进宫,遭到太宗的冷遇,后结识了时为太子的高宗,情义相投,心心相印。后来自己为太宗皇上守节,出家感业寺,削发为尼。是高宗皇上不忘旧情,将自己拉出苦海。 先立昭仪,又立皇后。三十多年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对于如今的太子李显,武太后其实是很不满意的。 李显与他的两个兄长相比,不论是品行还是才能,都相去甚远。可谓“智昏近司,心无远图,不知稼穑,唯知享乐。” 当初他被立为太子时,高宗也忧虑他的才智平庸,专门为他挑选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宰执大臣。并让他在西京长安监国,让宰相薛元超和他一起留守长安。 希望他能尽快熟悉政事,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以便将来可以放心的将治国权柄交于他手中。 可是新上任的太子爷却辜负了父皇的厚望,他见自己远离了父皇、母后,在西安城里无人可以管束他,便立刻放仍自流,整日游猎,不思朝政。 薛元超数次苦谏,他都无动于衷。宰相只好把情况禀告给皇上,天皇、天后得知后,降旨将其召回洛阳,严词训诫了一番。 就是这样一个昏庸之辈,竟然占了祖制:立嫡立长的光,不仅当上了太子,还顺利登基成了皇上。 对于这个新上任的皇上,武太后并不放心,她在一旁冷静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