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神玉凰之卷一情殇_第二十三章 武后欲称帝 李敬业造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武后欲称帝 李敬业造反 (第1/2页)

    打发走了吐蕃使者,武太后惊觉:太平公主已经长大了。

    为了杜绝后患,武太后赶紧为太平公主选定从三品光禄卿薛耀之的儿子薛绍作为驸马。并且很快为他们筹办了盛大的婚礼。

    十月二十日,临朝称制的武太后下令大赦天下,改文明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发布了。

    在这道诏书中,武太后有意称自己为“朕”,以皇帝的口吻和身份对天下人说话。

    在高宗时代,武太后是没有称帝之心的。经过这几个儿子的折腾,武太后忽然觉得:于其把大唐交在这几个儿子的手中糟蹋,为什么不由自己亲自掌管?

    她不由地想起母亲告诉她的话:当初袁天纲为你相面,打定你若是女孩便可以君临天下!

    想当初长安城里流传着的那本,书中也说:“唐三代后,女主武王!”

    自己差点被太宗皇帝杀死,后来大臣中有一武姓军官乳名娇儿,替自己上了断头台。太宗这才放过了自己。

    想到这些,武太后的心狂跳了起来。或许自己真是天命所归呢?天予神授,岂可不取??

    有了称帝的心,武太后开始一步步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民众。

    在大赦、改元之后,武太后降诏改革了许多旧制。

    东都洛阳改称神都,洛阳宫改名为太初宫。

    八品以下官员改青色官袍为碧色服饰。

    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

    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省改成凤阁等等。

    不仅如此,武太后还为自己改了名字,单用了一个自创的“曌”字,姓武名曌。日月同时辉映在空中,这是怎样一个明亮辉煌的景象?!

    然后,武太后开始擢升武氏子孙,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

    武承嗣早已跻身宰相行列,于是,武太后擢升另一个侄子武三思为右卫将军,掌握禁军大权。其他武氏子弟也都擢拔为京中高官。

    紧接着,武承嗣出面,奏请太后追封先祖为王,立武氏七庙。这是进一步提高武家祖上的尊贵地位,这是武太后准备登基做皇上的重要步骤。

    根据宗法规定,七庙是天子之制。历史上除了汉朝的吕后之外,还没有后妃为娘家立过七庙。

    这时宰相裴炎出声阻拦,提请太后思及吕后之败。武太后虽然十分生气,可是考虑到裴炎的影响力,将原来的追封七代改为五代,并马上下诏。

    武太后自己想当皇帝,她自然想到了她的那几个儿子,有他们在,自己的这个皇帝就当得名不正,言不顺。

    她很快下诏,将庶人李贤迁往偏远的巴州幽禁,派军队严加看管。同时将庐陵王李显迁出了神京。

    她的所作所为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很快一场打着拥立中宗皇上复位旗号的反叛,在东南重镇扬州城里孕育。

    领头之人正是大唐开国功臣司空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当初李勣在世时就看这个孙儿不顺眼,总觉得他桀骜不驯,脑后似有反骨。

    据说当初曾经火烧丛林想杀死他,不料李敬业聪明机巧,竟然藏于马腹中逃脱。李勣仰天长叹,“天意不可违,非人力所能改变也!”

    李勣果然没有看错,他的这个孙子果真是能将天戳个窟窿的主。他纠集了一批仕途不得意之人以匡助庐陵王复位的名义,举旗造反。其中就包括名动华夏的大诗人骆宾王。

    李敬业纠集了几万乌合之众,对外宣称有十万兵马。

    征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李敬业让大才子骆宾王写一篇征讨檄文。骆宾王竭尽平生所学,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才华,写成了一篇载入史册的。文章惊天地、泣鬼神,极尽讽刺丑化之能事。

    檄文些成后,李敬业和众人传阅,皆出声称赞。不愧是名闻九州的大才子,就凭这篇檄文也可以耸动天下了。

    李敬业为了拉拢势力,扩大军队,在扬州誓师之前就曾经派人和叔父李思文联系。李思文一收到他的书信,如同掉入了冰窟,周身打起了寒颤。

    率众造反,历朝历代都是诛九族的重罪,为了李氏一族的性命,为了先父李勣的一世英名,他决定大义灭亲。

    他一方面和来联络的人虚与委蛇,另一方面则派人将李敬业造反一事密奏武太后。

    武太后接到密奏,十分冷静。一方面命人密切注视扬州方面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她慎重考虑起她的两个儿子——李贤和李显。

    武太后凭借自己多年的观察,她认为李显不会给她带来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