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武后欲称帝 李敬业造反 (第2/2页)
烦。只有李贤,有能力,有野心,还有对自己的仇恨之心。是她的心腹大患。 她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永除后患。她一方面派人严密监管起庐陵王,另一方面则让人去监管李贤,并让其便宜行事。 于是钦差便去赐死了李贤。武太后得知后,将李贤的尸首接回洛阳,在贤福门为其举哀,大办丧事,并追封李贤为雍王。 一方面表明儿子不是自己所杀,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痛彻心扉,毕竟是自己曾经寄以厚望的亲骨rou。这也是昭告天下,李贤已死,让李敬业再也不能打着李贤的旗号欺世盗名。 同时贬赐死李贤的丘神勣为叠州刺史,以惩其处置不当之罪。 当然惩罚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没过多久,武太后就将丘神勣调回神京,重任左金吾将军之职。 大诗人骆宾王的,数日之内传遍了大江南北。自然也传到了武太后的手中。 令人诧异的是,武太后看完檄文竟然拍案叫好!大臣们面面相觑。“此等有才之士竟然不能为朕所用,实乃宰相之失职!” “待叛乱平息后,此人若被生俘,不要杀他,带他来见朕。” “是,臣等领旨!”众人惶恐答道。 武太后接着问宰相裴炎道:“李敬业造反已有五日,不知裴相有何退敌良策?” 这几日,朝廷首辅裴炎一直很少讲话。并且裴炎的亲外甥裴仲璋就是叛军的骨干。武太后为了明了他的态度,专门咨询与他。 没想到,裴炎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言惊四座。
“请太后恕老臣直言,以老臣之见,若是太后还政于皇帝,叛乱师出无名,则叛乱将不讨自平!” 武太后没想到裴炎会这样说,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经过一段尴尬的沉默后,武太后出声道:“裴相既无退敌良策,还请退下。朕不信,李敬业、薛仲璋几个毛贼还能撼动大唐的江山?!” 随即,武太后开始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扫平叛乱。武太后对叛乱的成色看的很清楚,她对自己的民心也看的很清楚。得不到民众支持的叛乱犹如无本之木,注定会一败涂地。 将军领兵而去后,武太后开始着手朝中事宜。这时有人上疏奏告裴炎谋反,武太后随即下旨,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彻查此案。 骞味道、鱼承晔对武太后的心思心领神会,略加审讯,即将裴炎投入了死牢。 首辅大臣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一时朝野哗然。 裴炎从出声建议武太后还政于皇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死局。太后尚且只是临朝称制,他就已经很是不满。那将来太后要是想称帝,他岂不是会在朝廷上死谏?! 所以裴炎必须死,他谋反不是反大唐,他反的是武太后!十月十八日,扬州兵变的第二十天,裴炎以谋反罪被推上了断头台。 当胜利大捷的讯息传到神京,武太后当然高兴,可是一切也都在其意料之中。听到大捷的消息,武太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骆宾王的下落,得知在乱军中所杀,还颇为可惜。 武太后随后以裴炎和李敬业为先例,敲打了朝中诸臣。朝中大臣如今已经充分领教了武太后的手段,武太后临朝称制的宝座终于铜打铁铸,稳如磐石了。 对于宰相裴炎的被杀,朝臣们三缄其口,噤若寒蝉。他们并不相信裴炎会与李敬业相勾结,谋夺江山。他们多数人都知道裴炎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反对太后临朝称制。 武太后杀了裴炎,等于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不管有多少大臣看明白了这一点,反正大家从此以后都不再有人提让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话了。 然而,再厉害的执政者也难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仍旧有不怕死的人顶风而上,这个人就是裴炎的侄子裴迪先。当十七岁的裴迪先义正言辞的劝诫武太后当还政与皇上,自己于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时候,武太后是又好气,又好笑。 若不是武太后爱才,早就斩杀了他。看他小小年纪敢于在大殿之上直抒胸臆,是可造之才。于是廷杖三十后,流放了事。 西安留守刘仁轨是最先上疏请求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人,后来武太后亲写书信破析朝中局势,刘仁轨方才认可了武太后临朝称制一事,并且发誓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老友裴炎的被杀,刘仁轨可谓心痛非常,可是他也无力救他,只有偶尔出手惩治下往裴炎身上泼脏水的小人,以告慰好友在天之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