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 (第13/14页)
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薄、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三、思慕语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 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 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 福安。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师生之间的称谓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以‘夫子‘称呼老师可以追溯到孔子,故后世用来作为对老师的通称。‘函丈‘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席间函丈。‘函是容纳的意思,学生与老师讲问,彼此之间应该留有一丈左右的距离,以便尊者有所指画,故可以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小雅常棣》说‘虽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