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_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 (第14/14页)

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

    ‘业‘字的本义是木版,古时老师授课,将要讲的篇章写在‘业‘上,《礼记曲礼》说‘请业则起‘,意思是说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身,因此,学生称老师为‘业师‘而自称‘受业‘。

    一般来说,只要同一时期、在同在一学校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有师生的名分。老师如何称呼学生,要看彼此在学问上有无直接的授受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这里的‘弟‘是‘弟子‘的意思,与兄弟之弟无关,古代师生称‘师弟‘,学生如若见到老师的这种称呼,千万不要误解。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例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顾颉刚是北大的学生,彼此有师生的情谊,所以,胡适在给顾颉刚的书信中称之为‘兄‘;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广平兄‘,许广平不解其意,回信表示不敢与鲁迅兄弟相称,其实鲁迅并没有称兄道弟的意思,‘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呼罢了。

    老师给学生的书信,落款一般只写自己的名字。

    同学之间的称呼,则可以视进入师门的先后,以学长、学弟、学妹,或者师兄、师弟、师妹相称。书信往还时,也有用比较雅气的叫法,称‘砚兄‘之类的。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

    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

    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所以不能再用‘缄‘和‘启‘等字样。

    书信举例1、鲁迅致母亲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

    酱鸭、酱rou,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全不能喫了。其余的东西,

    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喫法,下次

    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

    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

    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一月十六日

    书信举例2、*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

    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

    书信举例3、曾国藩致儿子曾纪鸿

    字谕纪鸿:自尔还乡启行后,久未接尔来禀,殊不放心。今日天气奇热,尔在途次平安否?

    余在金陵与阮叔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等舟还皖,体中尚适。余与阮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大盛,深为袛惧。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闱,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启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此嘱。(涤生手示)

    旧式书信在大陆已经基本废止,但港台、韩国、日本以及在华侨中间还依然使用,因此,了解有关的知识不仅有助于阅读古代文献,而且可以增进与海外的交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