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六十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二) (第2/2页)
赋诗一首,以作纪念。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但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晚上睡觉时,梦见了小时候贪玩的事。父亲对自己学习监督非常严格,要每天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在梦中,当天应该读完《春秋》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害怕父亲来检查,竟然被吓醒了。这就好比自己变成了一条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要知道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被眨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想起幼年读书时的场景,还心有余悸。可见苏轼父亲对他的读书要求之严厉。 当然虽然严厉的教育,让苏轼苦不堪言但毫无疑问也让苏轼受益匪浅当时古人有抄书学习的习惯,一来加强记忆,二来练习书法。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苏轼竟然把足足一百二十多卷的《汉书》整整抄写了三遍(也有说是两遍)。一部完整的《汉书》多少字呢至少70万字!可见没有强大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想都别想。估计换成绝大部分的别人(应该说是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包括我),早就放弃了。苏轼这种读书期间强大的工作量,肯定也能得到一个强大的良好效果。史料记载,抄完了三次《汉书》后,苏轼对于汉书里面所有的典故、全部倒背如流,随便点一处苏轼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去,真正做到烂熟于心。苏轼后来写奏折,为什么文笔那么优美,内容那么精准,运用史料和典故那样的灵活自如、信手拈来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应该就在于此吧。那真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在父亲的教导下,同时苏轼善下巧功夫,他独创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不仅成为后世读书人学习的方法,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苏轼提出的学习方法,也颇有参考价值令人深省。所谓八面受敌读书法,就是一种分主题、分视角的读书法。按照苏轼在信中所说:“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就是说每一本书,都要读好几遍,每一遍,都是带着一个主题(视角)去读。比如读《汉书》,第一次阅读,按照读者的视角去读,得到一种相关的领悟及知识。第二次阅读,按照帝王的视角去读,又得到一种另外的领悟及知识。第三次阅读,按照文臣武将的视角去读,又得到一种另外的体验及知识。 可见这样读书就能把一本书变成几本甚至是几十本书了,也能把这本书真正的读懂读透了。 苏轼这样读书,自然能得到无数新颖的结论,增加自己的本事。随便举一个苏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能知道苏轼的本事。父亲苏洵为了考验儿子的本事及读书的成果,苏洵就以《夏侯太初论》为题目,让儿子写一篇文章。夏侯太初,就是三国时期的夏侯玄,此人字太初。夏候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司马师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位置独裁专权时,夏候玄参与了诛杀司马行动,结果因为事情败露,被司马师派人缉捕归案,随后被斩首示众。夏侯玄临斩前,神色不变确实是一个大丈夫。很显然父亲苏洵出这个题目,就是让苏轼主要阐述两个问题:第一何为忠臣?第二,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与歌颂夏侯玄慷慨赴义的论点不同的是,一代才子苏轼另辟蹊径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论证夏侯玄这个人。原来有关夏侯玄的事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主要是讲他有一颗“大心脏”遇事从不慌乱。 史料记载,有一次夏侯玄靠着一根柱子写字,当时正下大雨,一个惊雷下来,直接劈着了他靠的柱子并引发了大火。其他人见到这个情况立刻就吓坏了,大家乱成一团。但是这个夏侯玄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人们看见他的衣服都被惊雷引来的大火烧焦了,他本人仍然是面不改色,继续写字。 见此情景大家称赞不已,认为此人临危不乱,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物。苏轼就以这个典故,写了一段经典之文:“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在打破价值连城的美玉时不动声色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一个人,有勇气跟猛虎搏斗,但碰见带毒的蜂蝎子时,也不免失色。苏轼在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一个勇敢的人,即使能够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但不小心谨慎的话,一样能阴沟里翻船,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能拥有这样新颖的论点、能写出这种惊人的文章来真是不服不行啊。 根据史料记载,读完这篇文章,苏洵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师了。就这样在十年寒窗苦读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十八岁的苏辙准备出山了。他们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来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准备加科举考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