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五十八章 岳家军攻齐(一) (第1/2页)
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太宗册立宋朝时期的大汉jianian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九月,刘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册命称帝。十一月,刘豫改元为阜昌元年。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四月,刘豫迁都汴京。 在此后的八年内,宋、夏、金、齐以及土豪、流寇等武装力量各方的角逐,尤其是南宋军民的反击,伪齐并未起到“保民安国“的作用,金军仍不得不“大劳远戍”。故在金天会十五年(伪齐阜昌八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废刘豫为蜀王,伪齐灭亡。作为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与金朝的边界完全由金朝所规定。金朝立伪齐册文曰:“锡尔封疆,并从楚旧”,因此伪齐的疆域必基于伪楚的封疆。而金朝立张邦昌的册文中,明确规定伪楚的管辖范围“自黄河已外,除西夏新界,疆场仍旧“由此看来,金齐以黄河故道(即旧河)为界是总体的原则。 伪齐的疆界,与金朝接壤者较稳定,“以河为界”。与西夏的疆界,史无明文,但在伪齐建国的前三年,即天会五年,金曾经划分过伪楚与西夏的边界。其间隔时间不长,伪齐的边界线应与这条边界线相去不远。伪齐与南宋则从未划定边界,实际控制线也变动频繁,双方争夺激烈,呈现拉锯状态。 在东线,齐宋基本以淮水为界,某些地方宋军甚至越过了淮水,如淮水以北的链水军、泗州即为宋军所据。 在中线,齐宋拉锯战中伪齐起初占优势。截止金天会十一年(伪齐阜昌四年,1133年)十月,伪齐占领了虢州、邓州、襄阳、随州、郞州。但在金天会十二年(伪齐阜昌五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率军先后收复郭州、襄阳、唐州、随州、邓州。随后宋在此设立襄阳府路,后改升为京西南路。 在西线,宋军在富平会战失败后全线馈退,至金天会九年(1131年)六月,“关陇六路尽陷,止余阶、成、岷、凤、洮五郡、凤翔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宗翰既得陕西地悉与伪齐。“绍兴四年(1134年)正月,宋将关师古兵败降齐,“自此失洮、岷之地,但余阶、成而已”。但在金天会十三年(伪齐阜昌六年,1135年)二月,宋将吴璘、杨政收复秦州,岳飞在次年八月又收复商、虢二州。至此齐宋在西线的边界基本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在整个陕西六路中,宋军最终占有了秦、商、虢、阶、成五州,而黄河以北的蒲、解二州及陕州之北,自然划入了金朝的疆界,其余部分成为伪齐的疆域。 金朝进攻南宋的最初目的是想消灭南宋统一江南地区,在黄河以南重建傀儡政权。但是金将完颜宗弼渡江穷追宋主赵构未获,赵构虽然打不过金兵,跑路还是挺快的。最终金兵也不得不渡江北返,说明消灭南宋的目的在短期内达不到,金国决定随即在已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建立傀儡政权。完颜宗翰即向金太宗推荐刘豫,完颜昌也力荐刘豫,金太宗遂同意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 金国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朝派大同尹高庆裔、知制诰韩昉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初九,刘豫即位为帝,大赦境内,遵用金的年号,称天会八年。以张孝纯为丞相,李孝扬为左丞,张柬为右丞,李俦为监察御史,郑亿年为工部侍郎,王琼为汴京留守,皇子刘麟为太中大夫、提领诸路兵马兼知济南府。刘豫升东平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降南京为归德府。以弟刘益为北京留守,不久又改为汴京留守。又降淮宁、颍昌、兴仁府皆为州。因刘豫出生于景州,担任过济南知府,节制过东平府,称帝于大名府,就招募以上四郡的丁壮数千人,号称“云从子弟“。十月刘豫封母翟氏为皇太后,妾钱氏为皇后。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五月,宋将张俊引兵渡江,追至蕲州黄梅,李成众数万皆溃败。李成北走,后降齐,知开德府。十一月,金以陕西地给刘豫,于是中原尽属伪齐。 伪齐建立前后,南宋通过黄天荡之战、富平之战、缩头湖之战以及和尚原之战等,基本稳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随着外患压力渐趋减轻,内患成了军政的首要问题,南宋便将主要精力用于平定内部的叛乱,加上惧怕金朝,也希望宋金之地能有一个缓冲地带,南宋竟称刘豫为“大齐皇帝”,当然也未对伪齐采取较大的军事行动。既然伪齐边境基本安宁,刘豫便趁机巩固了在中原的统治,还通过招降南宋境内失意的武装集团,增强了实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