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六十五章 高宗称臣(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六十五章 高宗称臣(五) (第2/2页)

官轿,朝中还有人说臣的坏话,臣不敢惹这众怒。”

    勾龙如渊道:“皇上,城中军民怨声载道,这和议之事不可再拖,夜长梦多。可是……可是这金使毫不让步。”站在一旁的给事中楼熠奏道:“皇上,此时受诏怕生变故。城内有军民怨声汹汹,三位殿帅也不同意,外面还有三个将帅,这……”

    高宗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厉声道:“这些人只知道为自己考虑,想为自己谋个好名声,可他们为朕想过没有口口声声的要忠于朕,他们只想到他们自己。从前在明州海上飘流的时候,朕即使向金人跪一百次,也没有人来过问!”

    高宗真的生了气,他在向谁发火,说不清楚,这是无名的烈火。过了一会儿,高宗见大家都低着头,也觉得说得有些过份,便道“卿都下去吧。让朕好好想想。众人后退而去。“李爱卿,你留下来。”李光马上停住了脚步,其余的人退去了。沉默了很长时间,高宗闷闷坐在那儿,李光也不敢说什么。又呆了一会儿,李光轻轻地说道:“皇上,要不要召三大元帅进朝与他们商量,这样较稳妥些,和议就可能更能成功。”

    高宗也不看李光,两眼瞪着门外道:“王纶本来是奉使,现在却持两端,不知所措。秦桧素来主张和议,现在又要来辞职,他去了也没什么,今后金人只有来求朕,怎么会来求秦桧呢”

    李光听子这话心里有点明白了,皇上埋怨秦桧,又是想让秦桧独自解决这个问题。李光在殿里又待了一会儿,便退了出来回到都堂,只见泰桧、勾龙如渊、楼炤和王纶仍在一起商量,见李光来了王纶道:“李大人,皇上有什么新主张吗”

    李光摇了摇头。楼炤像突然想起什么妙招一样笑道:“既然皇上跪拜之礼不可避免,本官倒有一计,可让祖宗的画像放在诏书的背后,就可以跪拜祖宗的同时,也行了屈己之礼。岂不是一举两得”楼绍为自己的妙计高兴地有些兴奋,可秦桧却无言地摇摇头。朝中大臣就这么个德性这样的自欺欺人,南宋的骨气可想而知。

    李光慢慢打扫了一眼众人,便道:“本官以为皇上之意乃全权委托相公处理。”秦桧犯难地道:“本相早有代王行礼的想法,只是找不到充分的理由,金人怎么会同意呢”

    “有了,有了!”沉默了很长时间以后,楼炤突然叫了起来。“有什么方法,快说”众人惊问。

    “《尚书》上有王宅忧,亮阴三祀’的说法,皇上现在正为父亲守孝。这可是个好借口,皇上在服丧期间怎可受诏,所以可以宰相代受书。”

    “对呀,我们为何不早想到了”勾龙如渊笑道

    旁的秦桧也微笑着点点头,看了看王纶说道:“王大人,这个提议如何,下一步就要看大人的了。”

    王纶无奈地说道:“下官一定努力去说服金使,争取早日颁诏。”随后几人又仔细商量了一些事,这才各自回去。此时天已黑了,秦桧让韩世良派了二百兵丁,护送各人回府。王纶来时遭人围攻,心有余悸,虽有禁军护送但心里仍是忐忑不安。

    街上仍很热闹两旁的店铺有的关闭了,但也有很多店铺灯火辉煌。门内外聚集了很多人,他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聚在一起议论朝中议和的事。王纶很清楚地听到对朝中一些人的不满。又走了一段路,忽听街北有人在吵闹:“诸位听说吗皇上要向金使跪接诏受,大宋要称臣了。

    “大哥,皇上要投降,我们不投降,坚决不穿胡装。大不了咱们还去当贼寇。”“什么贼寇那是官逼民反,自我保护。”“对,那是自我保护。万不得已,我们还要去走老路。”十几个人声音乱糟糟地应着。

    王纶听了这些,稍稍掀了掀帘子,只见街北是一家酒楼,楼上下两层灯光通明,檐下挂三个大宫灯上面有字:“楼外楼”。前正聚集了几十条汉子,拥着两个已喝得东倒西歪的人在议论着表情十分激昂。

    “大人,是否过去问一问”禁卫武官小声道。“算了,别管闲事了,快送本官回使馆。”

    刚回到使馆就有人来找,一个馆役道:“王大人,贵使大人已等候多时了,请大人马上过去。”

    王纶有些不悦自己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又要去与金人周旋,但这是国家大事,不敢怠慢。来至正堂,只见堂内灯光明亮,张通古正坐在灯下气呼呼地。见了王纶也不等他施礼只愤愤道:“王大人,江南人这么不讲信誉,本使已来二十天了,现在还没颁诏贵朝想怎么样如果没有诚意,本使马上要回去!”

    王纶忙笑道:“贵使大人,请息怒。这二十天我朝君臣一直在商讨并没有冷落贵使的意思,现在已商量好了由宰相秦大人代行跪礼。

    “不行!”张通古斩钉截铁地说道,“你们太不讲信誉了,本使不敢颁诏。”

    王纶心中很气,但表面上又不敢流露只得赔着笑,不冷不热地说:“张大人,贵使一路南来,也看到南宋朝野军民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很高现在城内百姓群情激昂,朝中文武也有多人反对,边将之中岳飞、韩世忠也反对议和,只有皇上和宰相力排众议愿意议和,大人应为大金着想也应为我朝想想。若坚持让皇上跪接诏书,势必激起城内哗变。边将的反叛这对金国也不利啊,请大人三思。”

    王纶的这番话说得张通古哑口无言,他何尝不知道这些呢。此次议和不成,他回去也交不掉差,因为挞懒国相也是主张议和的。但他不愿示弱仍坚持道:“此议本使已向王大人说过多次,大金不会同意的。

    王纶听他的口气虽很强硬、但内心虚了许多便道:“大金现在正接受宇文虚中的建议,效仿汉人以忠孝治国。现在就应该体谅我朝皇上的孝心。现在正为大行皇上服丧守孝,怎可跪受诏书现在朝中的事均由秦大人主持。所以现在受诏书也只能由秦大人代劳。再说这在古代早有先例,并非故意对大金不敬。”

    张通古感觉宋朝确实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实在是沟通不下去了,便点了点头又沉思了一会儿,瞪着王纶道:“既然如此,本使便不再坚持了。但本使有个条件:诏书必须安置在皇上的龙辇上由文武百官护送到驾堂。否则本使不敢颁诏。”

    王纶见金使有了重大让步,自己也不敢再坚持什么了忙道:“其他的事都好商量。”终于谈判有了突破性进展,王纶兴奋得一夜也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都堂去向秦桧报喜。秦桧听了也很高兴,可李光仍有顾忌,提醒道:“秦大人,这文武百官愿意去护送诏书吗”秦桧点了点头,他知道朝中有许多人是不会去迎诏书的。

    “这事好办百官不去,我们可用普通百姓穿百官的衣服去演一场戏,金人并不知道谁是各省、部的长官。他们只要看见官服就行了。”王纶赶紧说道。

    “这倒是个好主意!”秦桧也不禁点头笑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