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六十六章 高宗称臣(六) (第1/2页)
绍兴八年(113十二月二十八日,这天天气特好,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虽是数九隆冬但南风拂面,轻柔温和是江南少有的好天气。 从皇宫到左相府,沿街两侧站着手执长兵器身披盔甲的士兵。 当太阳从树梢上露出笑脸的时候,从皇宫里出来了一支五百人的禁军菱甲鲜明,金光闪闪。随后是一百面各色彩旗,由禁军举着皇上的仪仗居于中间,四匹枣红马拉着玉辇但玉辇上没人。辇后是几位身穿绯色官服的大臣。有人认出走在最前面的是秦桧,其后是李光、勾龙如渊,再向后就是身穿绿色官服的三省六部和枢密院的长官们,细心的人很容易看出只有走在前面的几位有大臣的派头,后面的则有些不太像样了,有的衣不合体,有的举止不雅。最后是一群穿紫色的各部官员也是鱼龙混杂。殿后的仍是五百禁军。 这支光怪陆离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在街上游行,两侧的军民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面,有的指指点点有的骂骂咧咧,也有的三五成群在一起议论。 来至左相府,只见馆内外张灯结彩红毡铺地。秦桧带着百官来至府内,府正堂门口设一香案案后有一张太师椅。案上有一个香炉三支香已点燃紫烟袅袅,王纶正站立在一旁。“请颁诏--”王纶一声高喊。从正堂内走出一人,双手捧一黄绫诏书,迈着方步目不斜视,走到太师椅前稳稳坐下。香案前的秦桧忙慢慢跪下,对着那金使连磕三个头口中高呼:“江南罪臣秦桧带百官恭迎诏书。祝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身后的众人见宰相跪地施礼,也忙跪在地上,山呼万岁。端坐上面的张通古看了看跪在最前在的秦桧如此虔诚,脸上轻轻泛出不易察觉的微笑。“请诏书入宫--”随着王纶的一声高喊,张通古慢慢站了起来,走下香案,把诏书递与秦桧,秦桧垂着头用双手接过诏书,举过头顶爬起身,向门外龙辇走去。 到了门口,把诏书恭恭敬敬地放在龙辇上,那龙辇便开始回宫,旁边张通古飞身上马走在龙辇的旁边,秦桧与众人跟在后面。这支队伍又在来路上展览了一次,不过这次多了一个金人和一匹胡马来至皇宫,就见宫门挂上了大红宫灯,殿庭内红毡铺地,面壁铺满紫幕。张通古驰马直入殿门一直到了宫门口这才下马,这时内侍把马牵去另有一内侍把他引到宫内坐下。 秦桧及百官来至宫门口,马上跪在台阶前,一名侍从从龙辇上取来诏书递与张通古,张通古立刻站起身,对着宫内里间帘后的赵构高声宣道:宋康王赵构,天降丧于尔邦,自贻颠覆,父母兄妻俘于帐下,今康王屡屡恳请,大金以忠孝治天下,为示恩于天下,特赐还宋河南、陕西之地,送归梓宫及韦氏,尔应向金奉表称臣,每年进贡银绢各五十万两匹。张通古刚宣完,赵构便在帘内对着祖宗的灵位磕了三个头,口呼道:“谢主隆恩。”门外的百官也伏地三呼:“谢主隆恩。至此这场牵动着赵构数十年的和谈梦想终于实现了。 他跪在祖宗灵位前虔诚的磕了三个头,这是感谢祖宗赐予他生命和基业呢还是感谢金主的再造之恩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高宗才是高兴的。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模糊,要的就是这个自欺欺人。 这一不伦不类的仪式结束以后,宋便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而是金人臣属,代金人守土了。这一切虽然宋高宗起了决定作用,但秦桧在此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谓君唱臣随。今天的视角来看高宗的一意求和好像非常难以理解。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可找。让我们理性的来看一看高宗的求和主张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从个人的因素来说,高宗的性格中的天生懦弱,应当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综合史料上的记载看,虽然少年时的赵构也算是文武双全,但总体上来说成年之后的赵构是个喜好“清静无事”的君主。用他自己的话说,“朕所好惟在恬淡寡欲,清心省事。”因此他不仅要求大臣们“亦当效曹参之清静”,甚至提出了“治天下以清静镇之,若妄作生事,乃乱天下,非治天下也”的政治理论。除了喜好清静省事,他为人处世非常保守且喜欢因循守旧。尤其是对“祖宗之法”,更是“尊崇备至”,“严格恪守”。按道理说作为人君应当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宗之法”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但从赵构的言行看,他本人根本不愿、不主张也不喜欢变法。如绍兴十四(1144)年,他就对大臣们说:“祖宗之法,思虑已精,讲究已详备,必改作,天下自治。”伴随着南宋局势的日趋稳定,一些大臣主张变法,但均遭到了高宗的严词拒绝:“言者多劝朕变法,朕思祖宗旧法已善,岂宜轻改。”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高宗赵构身上安于现状、恬淡寡欲性格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怯懦、软弱等“软弱”的特质。 譬如绍兴三十一(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执意发兵南侵,高宗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动员全军出击抗敌,而是再一次准备逃到海上,躲避女真人的锋芒。完颜亮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宋高宗马上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再次对金提出议和。所以说,让这样一位喜好清静省事、循规蹈矩且性格怯弱的南宋最高领导人,挑战异常强大且虎视眈眈的大金国的统治者女真人,“强硬起来”并不容易。 实际上,除了性格上的“先天不足”之外,高宗赵构一再向金国求和的背后,深藏着三个隐而不露的客观因素。 第一,高宗从内心深处拒绝钦宗回朝,避免自己的皇位稳定受到威胁。纵观我国的封建王朝,普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对于深度“儒化”的宋朝自然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是徽宗第九子;而被俘的钦宗赵桓,是徽宗长子。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只要长兄赵桓在世,他就是宋室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实际上赵构的即位,完全是“历史选择”的产物。1127年,女真人攻陷开封后,徽钦二帝以及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被尽数俘虏。驻守在外,侥幸躲过一劫的赵构,在宗泽、李纲等大臣的不断催促下,匆匆忙忙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成为了南宋的“开国之君”。如何从正常的皇位继承角度而言,大宋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赵构的头上的。倘若此时钦宗活着归来,势必对他在东南一隅的最高统治权构成威胁。翻看我国历史,为了争夺皇位而滋生出的父子相杀、兄弟相残的惨剧,可谓数不胜数。如隋炀帝为了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