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十六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五) (第1/2页)
公元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相约在瓢泉见面,二人在瓢泉住了十天。期间,两人瓢泉同酌,鹅湖同游,他们共同畅谈北伐的理想,坚定着收复中原的信念,彼此鼓励。 十日后,陈亮与辛弃疾告别,离别时,陈亮劝说辛弃疾不要放弃理想。陈亮走后,辛弃疾难舍离别之情。夜晚他拿出曾经陪伴了许久的剑,在灯下不断擦拭,他想北伐不能再等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二日清晨,他策马追赶陈亮,如同当年他策马南归,追赶理想一般。然而终是因为雪深泥滑,不能前进,最终他将写下的诗寄给了陈亮,亦是给了年少时的自己。这就是辛弃疾,虽然他对皇权失望,对官场失望,然而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九死而不悔。 这次会面后,辛弃疾又两次出山做官,但是又遭到了同僚的排挤,最终在1194年,再次被罢官回到上饶。这次他以陶渊明为知己,酒也不喝了,歌也不唱了,改做一名快乐的农夫。这一年,辛弃疾55岁。公元1203年6月,64岁的辛弃疾再次被朝廷征用,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三月,改任镇江知府,这一年,朝廷终于同意让辛弃疾带兵北伐。 他等了半生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他招兵买马,研究战术,但还是引起了朝臣的眼红,他的所有作战计划最终都被皇帝否决,他再次遭到了罢官,回乡途中他悲愤无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元1207年,如辛弃疾所料,金兵势如破竹兵临城下。坐在高位上的皇帝大声诘问:“还有谁能出战?” 终于有一人壮着胆子回答道:“辛弃疾!”这是辛弃疾求而不得的梦想,他终于有机会了。但是此刻,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早已积郁成疾,重病在床,他甚至都不能再走入战场。一个月后,病榻上的辛弃疾为大宋王朝发出最后的呐喊:“杀贼!杀贼!杀贼!”终究他没当上将军,没能驰骋沙场,没能护国安邦,没完成祖父的期盼,没报父母的仇。收复中原的梦想他想了一生,却遗憾了一生。 公元1207年秋天,辛弃疾溘然长逝,终年68岁。看看,这个朝廷是有多么的无能,直到这一天能想到的抗金代表人物还是年近七十的辛弃疾。 辛弃疾郁郁不得志,对他个人而言是一个悲剧,对大宋政权的灭亡而言更是一个悲剧。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生动直观的体现了大宋政权对北方汉人的态度,即大宋政权对在历史上被称为“汉军世候”的态度。“汉军世侯”在辽、金、宋、元四朝可谓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席卷天下四百多年,汉军世侯作为一方势力的存在,其能量非常强大。在辽、金、宋、元四朝时期能否得到汉军世侯的支持,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的“汉军世侯”,指的是辽宋金元时期管理北方地区汉人的特殊制度,这些“世侯”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世袭罔替,与此同时这些势力为承认他们的王朝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公元888年,耶律阿保机起兵时,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世侯”,其中以“韩氏”影响最大。契丹建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典章制度都是主要依赖这些“世侯”打理。就是带兵征战沙场方面,这些“世侯”也是骁勇善战,屡立战功。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率15万大军攻打燕京。韩匡嗣等“世侯”奋勇拼杀,最终导致宋军一败涂地。辽宋战争时,真正的契丹兵不是很多,汉军世侯充当了真正的主力。辽国名臣韩德让,对外率兵南征,对内协助萧太后统治百官,最终迫使北宋无奈签署“澶渊之盟”,每年送“岁币”给辽国,辽国这才罢兵言和。辽国一系列革新举措,主要也是韩德让主持下才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宋朝政权也存在汉军世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宋朝并不是“大一统”王朝,不但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南宋还向金国称臣纳贡,颜面尽失。相对辽、金、元而言,宋朝对北方地区的汉军世侯并不上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